盛唐之音:为你揭秘《登高》背后的诗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了身世飘零、老病孤独的无限感慨,被后世誉为“七律之冠”。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后人称其为“诗圣”。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被称为“诗史”。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对仗工整,格律严谨,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登高是谁写的

《登高》一诗,是杜甫晚年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创作的,当时他身处异乡,饱经战乱、疾病、贫困的折磨,内心充满了苦闷和孤独。诗歌首联描绘了秋日登高的萧瑟景象,风急天高,猿猴哀鸣,渲染了悲凉的氛围。颔联写江边景色,清澈的江水,白色的沙洲,飞翔的白鸟,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将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眼前景物转向了历史长河,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苦短的感慨。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漂泊异乡、老病缠身的孤苦之情。

《登高》全诗意境雄浑,感情真挚,语言凝练,格律严谨,体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这首诗不仅是杜甫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除了《登高》之外,杜甫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等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其“诗史”的创作特点。杜甫的诗歌,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学习和传承。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06-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1370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