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总有一些时刻,一些人物,一些精神,穿越时空,依然能激荡我们的心灵。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壮举,他挥毫写下了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这首诗,不仅是对长征艰苦卓绝的真实写照,更是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颂,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歌开篇便气势恢宏,展现出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壮举,漫漫征途,危机四伏,但这些在红军眼里,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不足挂齿。“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将红军翻越五岭、跨过乌蒙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巍峨的群山,在红军眼中,不过如微波细浪,泥丸一般,被他们轻松跨越。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描绘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景。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强渡金沙江,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而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光秃秃的铁索,桥下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攀援着铁索,最终夺取了泸定桥,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歌最后两句,描绘了红军翻越雪山后的喜悦心情。长征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红军战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当他们终于翻越了最后一座雪山,胜利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七律·长征》语言简洁明快,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场景,歌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更要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