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它背后的故事和精神都令人敬佩。这句名言出自中国古代的清流名士陶渊明,原文是“ 故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颜容求馈者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不会为了区区五斗米的俸禄,就低声下气地去侍奉那些乡里的势利小人。那么,这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才能准确地表达出陶渊明的傲骨和气节呢?

“故不为苟得也”的精准翻译
要准确翻译这句话,首先要理解其中每个字的含义:
故 : 所以,因此。
不为 : 不愿意做。
苟得 : 苟且获得,指不正当的途径获取利益。
也 : 语气词,表示肯定。
因此,“故不为苟得也”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所以,我不愿意为了不正当的利益而委屈自己”。
为了更贴近原文的语气和意境,还可以将这句话翻译成:
Hence, I will not stoop to such dishonest means for personal gain.
Therefore, I refuse to compromise my integrity for mere material benefits.
Thus, I shall not debase myself for the sake of ill-gotten gains.
这些翻译都准确地传达了陶渊明不为利禄折腰,坚守道德底线的精神。
陶渊明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故事
陶渊明,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不愿为官场黑暗腐败所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隐田园。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辞官之时。
当时,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有一次,他的上司派了一位督邮来视察工作。按照当时的规矩,县令需要穿戴整齐,备好礼品,亲自到城外迎接督邮,以示恭敬。
但陶渊明生性淡泊名利,不愿为这种繁文缛节折腰,更不愿与那些趋炎附势之辈为伍。他感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脱下官服,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从此归隐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现实意义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一种坚守道德底线的精神力量。
在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层出不穷,人们也常常面临各种选择。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为不正当的手段所动摇,始终保持内心的正直和高尚。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就像一座精神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