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进那个大门,腿都有点软。那是高三成绩出来后没多久,分数定格在那儿,像个冷冰冰的判决书。不死心,不甘心,总觉得再来一年,差的那几十分,努努力总能追回来。爸妈嘴上说尊重我的决定,但眼里的担忧和那种“再给孩子一次机会”的殷切,比我自己想复读的念头还要沉重。于是,成都复读学校,这个词就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我未来三百多天要扎根的地方。
市面上的学校多如牛毛。大的,小的,名气响当当的,默默无闻的。有的号称名师云集,押题命中率高得吓人;有的强调军事化管理,让你连玩手机的机会都没有;还有的打温情牌,说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我和我妈跑了好几家,接待老师口若悬河,PPT做得天花乱坠。什么“全封闭式教学”,什么“个性化辅导方案”,什么“状元摇篮”。听得人热血沸腾,又觉得像在看一场精心编排的戏。毕竟,谁不想抓着这根救命稻草呢?最后选了家规模不算最大,但看着比较踏实的,至少承诺班里人数不多,老师管得过来。缴费的时候,那厚厚一叠钞票交出去,感觉把未来一年的呼吸都买了单。

学校里,清一色的“同路人”。大家背景各异,有的是差几分没上理想批次,有的是离一本线就差那么一点点,也有像我这样,总分不上不下,心有不甘。刚开始都挺拘谨的,谁不是带着点伤、带着点忐忑来的呢?但很快,那种共同的压力就把大家拧在了一起。每天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六点半早读,晚上十点半晚自习结束,中间除了吃饭,就是连轴转的课和习题。数学的解析几何,英语的完形填空,文综理综堆积如山的知识点。曾经觉得枯燥的课本,现在成了唯一的希望。
这里的老师,有的确实是经验丰富。他们讲题快、准、狠,能一眼看出你思路的漏洞,他们的笔记被我们奉为圭宝,生怕漏掉一个字。但也有的,明显是流水线作业,上课照本宣科,下课人影不见。你得学着自己去分辨,去抓住真正有用的东西。有时候看着老师们疲惫的脸,也觉得他们不容易,每天面对一群情绪不稳定、压力爆棚的学生。
生活单调得像复印出来的草稿纸。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唯一的“娱乐”可能就是在课间冲出去透口气,或者晚上洗漱时跟室友小声吐槽两句。手机是严格管控的,寄宿嘛,杜绝一切干扰。一开始觉得难熬,总想偷偷摸摸玩一会儿,但慢慢地,那种强迫自己专注的惯性就养成了。你知道没有退路,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此刻都与你无关,你唯一的战场,就在这张书桌前。
复读这一年,心理上的考验远大于学习本身。成绩有波动,模拟考好的时候能高兴一整天,觉得胜利在望;考砸了,那种从天堂跌到地狱的感觉,能把你压得喘不过气。看着身边的同学,有的突飞猛进,有的原地踏步,有的甚至越学越糟,那种无形的比较和焦虑,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你。多少次在深夜里,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觉得前途渺茫,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但第二天,闹钟一响,还是得爬起来,继续去背书,去刷题。因为你知道,日子还得过,仗还得打。
食堂的饭菜永远那几样,但饿了什么都香。成都的夏天热得流油,教室里的空调开到最低,还是挡不住那种烦躁。冬天的湿冷钻骨头,但为了节省时间,很多人宁愿在教室里多待一会儿。那些曾经一起逃课、一起疯闹的高中同学,有的去了外地上大学,朋友圈里晒着多姿多彩的生活,看看他们,再看看自己,心里五味杂陈。但也有那么几个复读的朋友,大家相互打气,分享资料,一起吐槽,那种并肩作战的情谊,非常珍贵。我们是局外人,是暂时的暂停键,为了重新启动的那一刻。
在成都复读学校待了一年,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你学会了怎么在高压下调整心态,怎么面对失败和挫折,怎么在枯燥中寻找一丝光亮。那种规律到极致的生活,逼着你直面自己,逼着你去思考真正想要什么。当然,结果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有人考上了梦想中的学校,有人进步很大但还是差一点,也有人,再来一年,依然不如预期。
离开学校那天,没有想象中的狂喜或者解脱,只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看着那些跟我一样扛了一年的面孔,大家默默地搬着行李,有些人脸上是如释重负,有些人眼神里还带着迷茫。复读,就像一场豪赌,你押上了一年的时间、精力,还有沉重的金钱成本,去赌一个更好的未来。这值不值?这个问题太复杂,大概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至少,对于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来说,那一年刻骨铭心。它不是一段可以被轻松跳过的弯路,它是成长的一部分,带着痛,也带着磨练。在成都这座慢城里,我们曾用最快的速度奔跑,为了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夏天。这个经历,很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