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那些让我心动的瞬间与不吐不快的真心话
哎呀,以前吧,提《art》这词儿我就有点儿犯怵。总觉得那是离我挺远、挺高大上的玩意儿,得穿得特齐整、端着个架子才能看懂似的。像我这种,平时也就看看电影、听听歌、刷刷短视频的“俗人”,跟art这东西,好像天生就隔着层膜,怎么都捅不破。

学校里也有美术课,教素描、水彩。那时候就觉得,啊,画得像,就是好!笔触细腻、颜色逼真,那就是牛!至于那些个抽象派啊、超现实主义啊,简直是天书。当时我心里就一个大大的问号:这画的是个啥?这作者是不是瞎画的?(哈哈,别笑,我猜很多人都有过这想法)
说起来,我跟art这事儿,真是个漫长的“不理解”到“好像有点意思”再到“哇塞!”的过程。中间夹杂了无数次的迷茫、不屑,甚至有点儿“哼,装什么深沉”的小情绪。
还记得有一次,跟着朋友去了个展览。不是那种挂满了名画的大博物馆,就是个小小的,有点儿工业风的空间。里面摆着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一堆旧木头、几块破布、一个扭曲的金属雕塑…… 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垃圾回收站搬过来的吗?旁边的人呢,一个个都皱着眉头,摸着下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就更懵了。心里狂吐槽:这有啥可看的?装啥呢这是?!
结果,就在我准备转身走人的时候,我被墙上的一件作品给“绊”住了。与其说是一幅画,不如说是一堆颜料糊在画布上,乱七八糟的,根本看不出具体形状。但不知道为什么,那堆颜色,特别是其中一抹深邃的蓝,夹杂着一点点刺眼的黄,就那么直直地扎进了我的眼睛。
我鬼使神差地就走上前去,站在这堆“乱七八糟”前面。周围的声音好像突然被关掉了,我只看到那堆颜色,闻到颜料特有的、有点儿刺鼻的味道。那一瞬间,我的脑子里没想任何关于“美不美”、“像不像”的问题,我就是被那堆颜色,被它蕴含的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给吸住了。
有点儿像小时候摔倒了,膝盖上蹭破了皮,那种又疼又有点儿麻的感觉。又有点儿像听了一首完全不懂歌词,但旋律就是让你鼻子一酸的歌。那幅画,它没有给我一个具体的故事,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它给了我一种强烈的情绪冲击。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art这玩意儿,好像不是用脑子去‘懂’的,而是用心去‘感受’的。它不是一套标准答案,也不是一套评判系统,它更像是一个开关,能打开你心里某个平时紧闭的小房间。
从那以后,我对art的态度就慢慢变了。我不再执着于“看懂”,而是开始尝试去“感受”。我去逛画廊,不再是为了看“名画”,而是为了去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停下脚步,让我心里有点儿波澜。
有时候是一张照片,黑白的,拍的是雨中的一个背影,那种孤独感,一下子就击中了你;有时候是一个雕塑,不锈钢的,线条极简,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让你觉得纯粹又有力;有时候甚至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椅子,坐上去的那一刻,你会感叹,哦,原来实用也能这么美!
所以啊,我后来发现,art真不是只待在白墙画廊里的‘神仙’。它就在大街上,你看那面涂鸦墙,够不够劲儿?就在你手里捧着的咖啡杯上,那曲线、那颜色搭配,是不是一种art?甚至,一份精心摆盘的家常菜,那也是一种生活里的art啊!art,它没那么高冷,它其实挺接地气的。
但话说回来,art这圈子吧,有时候确实让人有点儿...怎么说呢?摸不着头脑。特别是那些“天价艺术品”。一个香蕉用胶带粘在墙上,卖几十万?一个完全空白的画布,也成了名作?这些事儿,有时候确实让我犯嘀咕。我就会想,这到底是art本身的价值,还是背后资本炒作的泡沫?是不是有人在利用art的名头,玩儿一场只有少数人懂、只有少数人能参与的游戏?
还有那些个拗口的专业词儿,动不动就跟你扯什么“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形式语言的创新”、“观念的先行性”…… 听得你云里雾里,头都大了。有时候就觉得,是不是得装作很懂,才能混进去?妈耶,那不是看art,那是演戏呢!你明明觉得这东西没打动你,非得使劲儿找点儿理由来夸,这不累得慌吗?
所以啊,我还是坚持我的“感受派”理论。我去看,我去听,我去触摸(在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它能在我心里激起一丝涟漪,哪怕只是一点点好奇、一点点不适、一点点感动,那对我来说,它就是有效的art。它完成了它的使命——让你有所感知,让你不仅仅是路过。
对我来说,art这东西,它可能不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它做了什么”的问题。它让我停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一切都催着你往前跑,催着你“有用”,art像个固执的老朋友,一把拽住你,说:“嘿,看看这个,感受一下?” 它让我去看看那些平时压根不会注意到的细节,那些被匆忙的生活滤掉的色彩和情绪。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心里头都没发现的情绪。有时候,看到一件作品,你会突然觉得,啊,原来我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感觉!那种被理解的瞬间,挺温暖的。有时候,它又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别人眼里的世界,那个世界可能跟我的完全不一样,甚至有点儿惊悚,有点儿拧巴,但就是让你没法儿挪开眼。它让你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去体验另一种存在方式的可能性。
所以别怕说‘我不喜欢’或者‘我看不懂’。没人规定你必须喜欢梵高胜过毕加索,或者觉得抽象派就一定比写实派高级。艺术品本身就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印记,而我们每个人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你和作品之间有没有产生共鸣,有没有碰撞出火花,这是很私人的事儿。你觉得好,它就好;你觉得没劲儿,那它对你来说就没劲儿。就这么简单。art这玩意儿,太个人了。
我有时候也想,那些艺术家脑子里到底在想啥?他们怎么就能把脑子里的、心里的那些乱七八糟或者特牛逼的想法,就那么给‘倒’出来,变成看得见摸得着或者听得见的东西?肯定没那么容易。那过程本身,无数次的尝试、失败、推翻、重来,那种把自己的灵魂一点点抠出来,放进作品里的状态,想一想都觉得挺...挺厉害的。那过程本身,也挺art的吧?
我现在啊,还是没觉得自己多懂art,离‘专家’更是十万八千里。但我不再怕它了。反而有点儿期待,下次偶然撞见一个什么东西,它又会给我带来点儿啥不一样的感觉。也许是一点儿惊喜,也许是一点儿难过,也许就是一句脱口而出的“卧槽,这啥玩意儿!”,然后在那句“卧槽”之后,开始慢慢琢磨,这玩意儿到底想说啥,或者它让我感觉到了啥。
art对我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不再是需要仰视的权威。它更像是一个,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充满惊喜、也可能充满问号的宝藏。你不需要地图去寻找,有时候它会自己跳出来,给你一记。你也不需要专业的工具去解读,你只需要带着你的心,你的眼睛,你所有的感受去面对它。
这就是我理解的art:它不驯服,不讲理,但它真实。真实得有点儿疼,又有点儿美。它不一定给你答案,但它会让你提问。而很多时候,那个提问的过程,比得到答案本身,要重要得多。
下次你再看到那些“看不懂”的art,别急着下结论。试试看,别用脑子想,用心去感受。也许,某个瞬间,它就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哇塞!”呢。谁知道呢?art这东西,就是这么奇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