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大,绕一圈用不了多久。可就是这不算大的校园,承载了我最青涩也最炽烈的青春。那栋教学楼,爬满了藤蔓,春夏时节绿意盎然,秋风一起,叶子黄得像历史的旧照片。最喜欢的还是老图书馆前的梧桐树,粗壮的树干,夏天浓荫蔽日,树下总有人抱着书看,或者只是坐着发呆,等人,或者告别。毕业的时候,我们也在那树下,哭得稀里哗啦,好像梧桐叶子也跟着飘零得格外伤心。
记得刚入学那会儿,一切都新鲜又迷茫。我们读的是师范专业,那时候总觉得当教师嘛,不就是照本宣科?可慢慢地,在那些老教师的课上,我才明白教育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教学楼里,最深的一段记忆是某位老教授的现代汉语课,他讲声韵调,讲古诗词里的平仄,枯燥的知识点,在他嘴里却变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他不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是像个说书人,把那些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故事和例子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下课了他也不急着走,总有学生围上去问这问那,他就慢悠悠地回答,眼神里是那种浸润了岁月和知识的温厚。那样的老师,是真的把教育当成一门艺术,一种生命的事业在做。

我们那时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没有那么多花哨的设备。上课基本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但老师们个个身怀绝技,他们的板书,他们的讲课节奏,他们的眼神,甚至他们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教学内容虽然是固定的框架,但每个老师都能讲出自己的味道,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不像现在,很多公开课看得我直犯困,太标准化、太“规范”了,少了点真性情。也许是时代不同了吧,可我总觉得,教育这回事,最终还是人对人的影响,是灵魂的触碰。
荆州这座城市,也深深地影响着这所学院。它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的大都市,但它厚重的历史底蕴,依傍着滚滚长江的沉静,都渗透进了学校的气质里。放学后,我们常去逛逛荆州古城墙,夕阳西下,城砖染上金光,那种沧桑感特别震撼。走在古城小巷里,仿佛能听到过去的低语。也许正是因为身处这样的环境,学校里总有一种朴素、踏实的气质,不浮躁,不赶时髦。学生们也是,大多数都比较实在,一心扑在学习上,或者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那会儿,我们的梦想很简单,就是顺利毕业,找到一份工作,然后呢?好像也没想太远,日子就那么一天天地过。
宿舍楼里的那些夜谈,至今仍清晰地回响在耳边。熄灯后,大家躺在床上,天南海北地聊。聊未来,聊感情,聊对教育的困惑,聊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师。有时候聊到凌晨,困得眼皮直打架,可就是不想睡。那些日子,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些鸡毛蒜皮,可现在想来,每一个瞬间都闪着光。那是我们青春最真实的样子,没有滤镜,没有美颜,就是那么傻气、那么单纯、那么热烈地活着。
学校也在变化。毕业后我回去过几次,老图书馆好像重新装修了,教学楼也刷了漆,添置了新设备。校园更漂亮了,更现代了。有好也有不好吧。好的地方是硬件上去了,学生学习条件更好了。不好的地方呢?也许是那种老旧时光特有的味道淡了些。不过,听说师资力量一直在加强,引进了很多年轻有为的博士。这让人高兴,教育这棵树,总要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才能枝繁叶茂。
作为一名教师,我后来的职业生涯,多多少少都带着母校的烙印。那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那些老师们教会我的,关于责任、关于热爱、关于如何去理解和引导一个生命。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在荆州教育学院的那些年里,不仅仅是校训,它被无数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
当然,也有过抱怨,也有过不满。比如食堂饭菜永远那么几样,比如图书馆里想借的书总被借走。这些琐碎的不愉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变成了回忆里带着笑意的点缀。真正留下的,是那些温暖的瞬间,那些醍醐灌顶的课堂,那些一起奋斗过的伙伴,以及那种对教育事业朴素而坚定的信仰。
现在回想起来,荆州教育学院,它不是什么顶尖名校,但它扎扎实实地为这个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他们散布在荆州,散布在湖北,甚至全国各地,在各自的讲台上,传承着知识和美德。这所学校的价值,也许就在于这种默默耕耘、润物无声的力量。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学,更教会我们如何去爱——爱知识,爱学生,爱自己从事的事业。
未来的荆州教育学院会是什么样呢?我希望它在保留那份朴实底色的同时,能更加注重创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希望它能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去实践,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希望它能一如既往地,用那些有血有肉、有真性情的老师,去点燃一代又一代青春的梦想,让他们带着母校的教育基因,去奋斗,去传承,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那些梧桐树下的身影,那些教学楼里的朗朗书声,那些操场上的汗水,那些图书馆里的沉思,都构成了我对荆州教育学院最鲜活的记忆。它不是一个冰冷的名字,它是我的青春,我的起点,是我心中永远温暖的一隅。想起它,总能感到一种力量,一种出发时的初心。这就是我的母校,荆州教育学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