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它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在很多地方,甚至成了唯一重要的标尺。你孩子在哪儿上学,你家住不住在学区房里,你逢年过节跟亲戚朋友聊起来,三句话离不开“你家娃考上啥学校啦?”。那个“啥学校”,前面要不要带个“名”字,区别可大了去了。面子,未来的路,好像都跟那个名字牢牢绑在一起。别跟我说什么素质教育,别跟我说什么全面发展,到最后,不还是看你进了哪个学校,考了多少分?唯分数论这根深蒂固的东西,排名榜单可是实实在在的催化剂。
你看那些排名榜,清一色,前头永远是那几座大山,什么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老牌名校,自带光环,那是多少寒窗苦读学子的梦想彼岸。可你知道吗?这些排名是怎么搞出来的?数据!各种数据!科研成果、师资力量、论文发表量、生均资源、杰出校友……听着挺高大上的,一套一套的指标。可是,教育这回事儿,真能用冰冷的数字完全衡量吗?一个学校的温度,它是不是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是不是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这些,排名榜上可看不到。

我有个朋友,当年高考差几分没去成他的“梦校”,去了另一所也很不错的985。结果呢?他在那儿如鱼得水,遇到了特别好的导师,做了自己喜欢的研究,现在发展得挺好。他说,幸好当年没死磕那几分,在那所学校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土壤。你看,适合,这俩字儿多重要!可排名榜哪里会告诉你哪个学校“适合”你?它只告诉你谁“更强”,谁“更高”。
而且,这些排名还把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前头的,意气风发,资源倾斜得更厉害;后头的,拼命追赶,有时候手段都不太光明。为了排名,有的学校会干出什么事儿?你懂的。重科研轻教学,掐尖招生,甚至数据造假。这种排名,与其说是评价教育水平,不如说是催生了一场教育的军备竞赛。
更别提中小学了。小学排名?听着就荒谬!小孩子才多大?他们的世界应该是玩耍、探索、建立最初的规则感和人际关系,而不是被扔进一个又一个补习班,眼睛里只剩下分数和竞争。可现在呢?“名小”门口的学区房炒上天,家长们为了一个名额,简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种氛围,你进去看看,哪有孩子的童真?全是大人投射的功利心和攀比。
有些所谓的排名机构,本身就一言难尽。商业运作,利益驱使,他们的榜单到底有多大公信力,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但是,没办法,架不住有人信啊!家长们病急乱投医,学校们为了招生和经费,也乐于利用排名做宣传。恶性循环,就这么形成了。
我不是说所有排名都一无是处。作为了解一个学校某些硬性实力的参考,或许有那么一点点价值。但把排名奉为圭臬,那真是目光短浅,甚至可以说是对教育本质的误读和背离。教育应该是一个培养完整的人的过程,是点燃孩子内在的火花,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而不是把他们标准化、量化,最后按照排名来决定他们的价值和未来。
什么时候,我们能不再死盯着那张冰冷的榜单?什么时候,我们能更关注一个学校的校风、它的育人理念、它的老师有没有爱、孩子们在里面是不是快乐、是不是能真正学到受益终身的东西?这可能吗?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好像挺难的。
可即便难,也得有人说出来。教育不是一场赛马,学校也不是赛场上的马匹。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不是被按照成绩排队,而是被看见,被尊重,被引导着去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学校的功能,是提供一个让他们成长的空间,而不是把他们加工成符合某种社会期待的标准化产品。
所以,当我看到“中国学校排名”这几个字时,我心里五味杂陈。它反映了我们社会对成功的单一理解,对稀缺教育资源的过度追逐,以及由此带来的集体焦虑。但同时,我也希望有一天,这个词背后承载的,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和激烈的竞争,而是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是对不同类型学校的尊重,更是对每一个孩子个体价值的认可。那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教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