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校探秘:本地人眼中的常大、工学院,还有那些青葱岁月

你说常州这地界儿,大学多不多?哎哟,真不少!从北到南,从新北到武进,一撒一大把。但搁我这土生土长的人眼里,它们可不是地图上一个个孤零零的红点点。它们是城市的一部分,是某种味道,某种记忆,跟常州这座城,那是实打实地“纠缠”在一起的。

我跟你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脾气、自己的故事,就像城里不同片儿区的人一样,气质都不一样。要真聊常州的高校?那得从头说起,得带点儿感情,带点儿当年的观察,甚至带点儿如今看他们“长大了”的欣慰或者吐槽。

常州高校

常州大学:咱们常州高等教育的“门面担当”?

首先绕不开的肯定是常州大学啊,这个如今响当当的名字。但老一辈或者稍微有点年纪的常州人,是不是总觉得它带着点儿“化院”的影子?对,以前叫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后来改名,一路升级,变成了今天的常大。

说实话,以前在老校区(现在好像叫白云校区了?记不太清,反正在市中心那块儿)的时候,感觉就那样,个头不大,藏在市井里。但搬到武进新校区后,嚯!那家伙,真叫一个“大”!简直是平地起高楼,占地面积那个夸张。每次路过,看到那一片片新建筑,都觉得,嗯,咱们常州高等教育也算是支棱起来了!

常大嘛,老本行是化学、化工那些,挺厉害的,出了不少人才。现在也搞得挺综合的,文理工管艺,啥都有点儿。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是那种努力想往上冲的学校,带着点儿本地的韧劲儿。学生多啊,熙熙攘攘的。尤其开学季、放假季,武进那边去市里的公交车挤得那个凶!门口的小吃街、奶茶店,永远是学生们的天下。我有个发小就在常大附近开店,说全靠这帮孩子们养活,简直是“大学经济”的活生生案例!

常州工学院:低调务实的“技术咖”

再说说常州工学院,这名字一听就挺“工科”的。以前常有人拿它跟常大比,或者开玩笑叫它啥“二工大”(别当真,玩笑话哈)。但我觉得,工学院有它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它培养的很多都是特别接地气、特别实用的技术人才

常州是制造业强市,本地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工学院的学生呢,很多就直接对接本地企业了。感觉它家的学生,相对来说更务实一点?没常大那么“大学范儿”(这词儿可能不太准确,意会哈),但就是那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类型。

工学院好像也有两个校区?钟楼那边有个老校区,挺有历史感的。新校区在北部新城那边,也挺新的。比起常大的“大”,工学院给我的感觉是更紧凑、更聚焦。它就像常州工业的一个缩影,可能不是最光鲜亮丽的,但绝对是不可或缺、默默贡献的那一块儿。你走在常州的大街小巷,甚至去一些工厂里,没准就能遇到工学院的校友或者毕业生,他们就是常州这座城最坚实的建设者之一。

江苏理工学院:不只有“师范”,还有点儿别的味儿

提到江苏理工学院,我猜很多外地朋友容易跟镇江那个江苏大学搞混(甚至本地人有时也得反应一下)。但咱常州的江苏理工,有它自己的故事。说起来,它以前好像跟教育、师范类的更沾边?后来也发展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学校。

我认识的几个江苏理工的朋友,气质上跟常大、工学院的有点儿区别。可能因为以前的底子吧,感觉他们的同学里,文艺青年、或者说气质更偏文科的比例高一点?当然,现在理工科肯定也是大头。

它家的校区在钟楼那边,相对离市中心近一点,感觉跟城市融合得更好了。不像常大新校区那么“独立王国”的感觉。江苏理工给我的感觉就是,没那么强的“标签感”。它不是那种一听名字就立刻想到某个专业的学校,它更像是“包容性强”的那种,静悄悄地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生们也是那种,挺认真学习,但生活上挺会找乐子的类型。去南大街逛街,看到学生模样的,除了常大的,可能就是理工的了。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外来的“和尚”也念经,念得还挺好!

这个不得不提!虽然不是“常州”自己土生土长的高校,但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在常州的地位,那是杠杠的!说它是“外来和尚”,但人家念的经可厉害着呢,而且体量巨大,感觉都快赶上南京本部了(开玩笑哈)。

河海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啊,牌子硬!它常州校区主要搞的是水利、土木工程这些,这些领域人家是国家队水平的。校区在武进,跟常大新校区离得不远。

河海的学生,感觉自带一种“精英感”?哈哈,这绝对是我的个人刻板印象啊,别当真!但确实,可能因为学校层次高,感觉他们那种学术氛围更浓一点,或者说,毕业去向更高大上一点?他们跟本地其他学校的学生圈子,有时候感觉是平行宇宙,有自己的骄傲和圈子。但不管怎么说,河海常州校区的存在,大大提升了常州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带来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高层次人才。这是好事儿!

还有那些“隐藏”的力量:职业技术学院群

别以为常州的高校就上面这几个“本科”的。常州还有一大堆贼牛的职业技术学院!比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我的天,名字一个比一个长!

但这才是常州这座“制造业之城”真正的底气所在!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那都是真刀真枪的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他们毕业出来,直接就能上手,填充到常州各个工厂、车间、企业里。常州经济为啥这么发达?为啥制造业根基这么稳?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些职业技术学院源源不断地输送能干活儿、干好活儿的人才!

可能他们没有大学的“光环”,名字听着也没那么“高大上”,但他们对常州的贡献,一点不比那些大学小,甚至在某些方面更重要!他们就是这座城市的“脊梁”!你家里的电器、你穿的衣服、你坐的公交车,搞不好都是他们的校友参与制造、维护的。

我的常州高校观:不完美,但真实而重要

所以啊,聊常州高校,不能光看排名、看名气。得看它们跟这座城市是怎么共生共长的。它们可能没有清华北大那种全国性的影响力,没有南京上海那些学校那么耀眼的光芒,但它们就是常州自己的大学

它们长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城市。带来了年轻人、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知识和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消费、新的文化、新的可能。它们的学生,穿着校服或者带着学生气,骑着自行车、电动车穿梭在常州的大街小巷,也是这座城市一道特别的风景

我看着这些学校这些年一点点变大、变强,看着它们门口的荒地变成繁华的商业街,看着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又离开。心里总有点儿五味杂陈。它们是常州的一部分,也是很多年轻人青春的落脚点

下次你来常州,或者路过,看到哪所学校,别只觉得它是一栋楼、一个名字。想想里面那些年轻人,想想它背后的历史,想想它怎么跟这座城市纠缠在一起的。那是常州的另一面,挺接地气,也挺有劲儿的。

这就是我眼里的常州高校,没那么官方,但绝对真实,充满了这座城市的味道。

廿四味
  • 本文由 廿四味 发表于 2025-05-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748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