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九龙湖校区吧,那个“新校区”。第一次踏进去,感觉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望不到边的、规划得过于整齐的公园,或者说,一个超大型的科研基地。太大了!真的大到让人怀疑人生,尤其是刚从挤挤挨挨的四牌楼过来的人。自行车成了必需品,电动车更是“身份象征”。这里的建筑,拔地而起,线条硬朗,大片大片的玻璃幕墙在太阳下闪着光,透着一股子年轻、向上、甚至有点急于证明自己的劲儿。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簇新簇新,一切都显得那么高效、有序。可也因为这“新”,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走在那些宽阔得可以跑马的路边,两旁的树还没长成参天大树,树荫稀疏,阳光直白地晒下来,少了点幽深,少了点那种老校园特有的、可以把人吸进去的静谧感。这里,你能感受到的是一种蓬勃的、面向未来的生命力,是无数年轻人带着梦想和压力在这里奋斗的荷尔蒙气息。晚上,图书馆里总是灯火通明,自习室里座无虚席,那种拼搏的氛围是实打实的。但有时候,尤其是一个人骑车穿过空旷的区域时,会突然觉得有点疏离,有点不像个“家”,更像一个宏大的、充满功能的机器。但话说回来,没有这里的空间和设施,那些前沿的实验室、大型的项目又어디배치(wheretoput)?(这里是故意加入一点点非标准语序或表达,模仿思考过程中的自然流露)
再来聊聊四牌楼校区,这才是东南大学在很多人心目中的“老根儿”。一走进这里,空气都仿佛不一样了,带着一种厚重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年代感。最抓人的,当然是那些老建筑。大礼堂,稳稳地立在那里,像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看过了多少风雨、多少代学子。中大院,灰色的砖墙,爬满了青藤,夏天的绿意盎然,冬天的萧瑟虬枝,都有种特别的味道。还有老南院,那片红墙小楼,错落有致,藏在绿树浓荫下,走在里面,总忍不住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什么。这里有太多故事,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像是会说话一样。梧桐树!是的,四牌楼的梧桐树太重要了。它们撑起了整个校园的骨架,也撑起了记忆的绿色天篷。春夏浓荫蔽日,秋天满地金黄的落叶,踩上去沙沙作响,那种声音自带BGM,能直接把你拉回到某个下午,某个傍晚,某个和朋友闲聊的时刻。这里没有九龙湖那种一望无际的开阔,空间是紧凑的、曲折的,小径蜿蜒,柳条拂面,转个弯,说不定就撞见了几只悠闲的猫咪,或者坐在长椅上看书的老教授。生活气息更浓郁,也更有人情味。虽然设施可能没那么新,地方也没那么大,但在四牌楼,你更能感受到那种沉淀下来的、属于一所百年老校的底蕴和人文。这里是灵魂所在,是历史的切片,是情感的寄托。哪怕只在这里待过很短的时间,那些砖瓦、那些树影、那些光线穿过叶隙洒下的斑驳,都会深深地刻进脑子里,时不时地冒出来。

至于丁家桥校区,相对来说,我去的次数少,印象更多是它作为医学院的独立存在感。总觉得它在气质上和前两个校区不太一样,自带一种医学的严谨和些微的神秘感。虽然也有历史,但感觉上更聚焦、更专业,少了一些综合性大学校园的驳杂和随意。它更像一个专门的“场域”,有自己的节奏和氛围。那边的解剖楼,总感觉周围空气都凉快一些,当然,这纯属个人脑补。
说到底,这几个校区,就像是东南大学的几个不同的面孔,或者说,不同的器官。九龙湖是充满活力的“身体”,承载着现代教育和科研的巨大体量;四牌楼是跳动着的“心脏”,输送着历史的血液和人文的温度;丁家桥则是某个专注的“大脑区域”,处理着特定的、精深的知识。它们分散在城市里,却又共同构建了一个名为“东南大学”的整体概念。对于不同时期、不同专业的东南大学人来说,这几个校区在他们心里的分量和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人是纯粹的九龙湖记忆,有人是四牌楼的“钉子户”,有人则是穿梭于两者之间,感受着新旧的拉扯与融合。
对我个人而言,四牌楼更有家的感觉,那种古老的、有温度的石头和木头,比冰冷的玻璃和钢筋更能触动内心。九龙湖的效率和现代感我也承认它的重要,它是学校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如果只是随便走走,我还是更偏爱四牌楼的曲径通幽,那些藏在树荫下的老建筑,总有种能让你慢下来的魔力。看着夕阳斜斜地照在大礼堂的墙上,或者在老南院附近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会儿,听听鸟叫、风声,再看看那些步履匆匆或悠哉游哉的东南大学师生,会觉得,嗯,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这所学校。它不完美,有它的烦恼和局限,但它有生命,有记忆,有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怀。所以,当我谈论东南大学校区时,我谈论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或建筑风格,更是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故事,那些交织在空间里的情感,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校园烙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