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梦想,渺小不渺小?跟那些想当科学家、当大明星的比,简直尘埃一样。可对老王来说,那是他心里的事儿,藏了好多年。他总说,看着别人吃得香,他就打心眼里高兴。他琢磨面条的时间,比琢磨怎么升职还多。偷摸儿地学,跟厂里食堂的老师傅请教,回家自己调汤头,把家里厨房搞得乌烟瘴气,没少被他老婆骂。但他眼里啊,有光。那种提到自己想做的事儿时,藏不住的心跳和热乎劲儿。
后来厂子不景气,他拿了点遣散费。那阵子,好多人都迷茫,不知道下一步往哪儿走。老王呢,倒像早有准备似的,一头扎进了他的面馆梦想里。租了这小门脸,不大,就七八张桌子。装修也没钱,自己动手刷墙,钉板凳。那阵子,他瘦得厉害,人也黑了,但精神头儿足。他跟我说,夜里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面条,怎么煮不坨,怎么让汤味儿更浓。梦想啊,有时候真不是拿来想的,是拿来“熬”的。

开业那天,下了小雨。我去捧场,店里就零零星星几个人。面端上来,说实话,味道真不错,是那种朴实、耐吃的好。可你知道吗?做生意,味道好只是基础,多少别的事儿跟着呢。城管啦,税务啦,隔壁那家新开的连锁拉面店啦,还有现在人吃饭图新鲜,你老王就那几个家常面,怎么跟人家花里胡哨的比?
渐渐地,他眼里的光没那么亮了。跟他老婆的争吵声,我隔着马路都能听见。无非是嫌他没挣着钱,说他瞎折腾。他蹲在店门口抽烟,背影看起来特别疲惫。有一次,他跟我说:“老李,这梦想啊,真沉。压得我快喘不过气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拍拍他肩膀,递了根烟。我那时候想,他后悔吗?坚持了这么久,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你看,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吧?不像电影里那样,一坚持就成功,就逆袭。更多的是在现实面前,一点点被磨掉棱角,一点点露出挣扎的痕迹。老王的面馆现在还开着,生意嘛,勉强维持。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总琢磨新口味了,也开始卖炒饭盖浇饭,都是为了迎合市场,为了多赚点钱。他的梦想,好像已经不是“做一碗让大家吃着舒服的面”了,而是变成了更现实的“怎么让店活下去”。那个当初眼里有光的钳工老王,已经有点模糊了。
再说说我那朋友,阿杰。这哥们儿年轻时候,梦想是当摇滚乐手。你知道吗?长头发,牛仔裤,一把破吉他,没日没夜地练。那时候觉得全世界都是他的舞台,写出来的歌虽然糙,但有股劲儿,有种不服。家里条件不好,他爸妈死活不同意,觉得搞音乐就是瞎胡闹,是没前途的事。但他愣是顶住了压力,自己打零工,攒钱买设备,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组乐队,在地下室排练,吵得楼上阿姨下来骂街。
那段日子,苦是真苦,可他们快乐也是真快乐。每次在小酒吧演出,台下稀稀拉拉几个人,但他们站在台上,就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那感觉,现在想起来,真好。那种为了梦想,可以什么都不顾的冲劲儿。
可是,生活不是只有热血和冲劲儿的。乐队成员慢慢有了别的事,有的谈恋爱了,有的家里人生病了,有的实在撑不下去找了份稳定的工作。阿杰孤零零地坚持了一段时间,你看看他,每天吃泡面,住合租房,交不起房租,连吉他弦断了都舍不得换。他给我打电话,声音听着特别沙哑,说:“李子,我好像……快放弃了。”
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劝。梦想这东西,别人劝坚持容易,但承担所有后果的是自己。劝放弃呢,又怕他后悔一辈子。最后他自己做了决定。他考了个培训班,去学了编程。你知道吗?那个曾经在台上吼着“去他的全世界”的少年,现在成了一个格子间里的程序员。穿着格子衬衫,头发也剪短了,脸上没什么表情。
我问过他,后悔吗?他顿了顿,看着窗外,说:“不后悔吧。至少现在能养活自己了,也能给家里寄点钱。”他没说想念舞台,没说想念吉他。但有一次,我去他家,看到他书房角落里,落满灰尘的吉他箱。那一刻,我心里特别难受。那个箱子里,装的不仅仅是一把吉他,更是一个曾经鲜活、燃烧过的灵魂。他的梦想,没有死去,但被封存了,放在了一个谁也看不见的角落。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死亡?
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梦想,大多都是这样吧?没有惊涛骇浪,没有万众瞩目。不过是想开个小店,想玩自己喜欢的音乐,想画画,想写字,想跳舞。这些事儿,听着都挺平凡的。但它曾经点亮过我们平凡的生活,让我们觉得日子不只是吃饭睡觉上班下班。
有时候我也会想,我年轻那会儿,是不是也有过什么不切实际的念头?好像有过吧,想背包旅行走遍世界,想写一本让所有人都感动的小说。现在呢?坐在办公室里敲键盘,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周末只想在家躺尸。旅行?看看朋友圈里别人的照片算了。写小说?等有时间再说吧,等……等什么呢?时间这东西,可从不等人。它只会悄悄地把你那些不合时宜的梦想,跟你年轻的勇气一起,打包扔进过去的垃圾桶里。
那是不是说,梦想就是个骗局?就是用来折磨普通人的矫情玩意儿?也不是。你看,即使像老王,即使像阿杰,他们现在的生活也许离最初的梦想很远了,甚至面目全非。但你不能说那些付出和挣扎是没有意义的。至少他们尝试过,他们在那段为梦想而活的日子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是独特的,而不是流水线上一个复制品。那种心跳,那种投入,那种面对困难时的不屈,是融入骨血里的东西,是金钱买不到,也时间冲不淡的。
而且,谁说梦想一定要实现呢?有时候,梦想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它存在过。它像灯塔一样,在你迷航的时候,给你一个方向,让你知道自己心里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即使最后没有抵达,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一种成长。它让你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也认识到自己的 软弱与坚强。
当然了,我也看到过一些成功的例子。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那种默默耕耘,终于熬出头的。我认识一个朋友,十年前想做独立设计师,所有人都劝她,说这行饭不好吃。她愣是辞职了,在家接散活,最穷的时候交不起房租,就睡在工作室的地板上。她坚持自己的风格,不妥协,不媚俗。就这么一点点,一点点地积累。现在呢?她的设计在圈子里小有名气,虽然没大富大贵,但至少能凭自己的本事,体面地活着,做着自己热爱的事。她的成功,没有想象中的光鲜,甚至还带着岁月的痕迹和不为人知的伤疤。但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和满足,是装不出来的。
所以啊,关于梦想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只有一种结局。它可能是壮丽的史诗,也可能是无声的叹息;可能是功德圆满,也可能是一地鸡毛。它是老王面馆里永远冒着热气的面条,是阿杰书房角落里落灰的吉他箱,也是我至今未曾踏出的远方。它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忽远忽近,若隐若现。重要的或许不是它是否 实现,而是我们有没有 勇气去看它一眼,去问问自己的心,那团曾经 燃烧的火,还在吗?或者,熄灭了吗?如果是,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这些问题,可能比答案本身更值得 思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