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排名这东西,它重要吗?废话,太重要了!重要到能把一套老破小的鸽子笼抬出天价,重要到让无数家长不惜“六个钱包”allin。但它又是那么的……怎么说呢,玄幻。各种版本的排名满天飞,有的看清北率,有的看藤校录取,有的看学科竞赛金牌,还有更形而上的,看“校风”、“学风”、“素质教育”——虽然这个词儿在北京的语境下,有时听着特别像一个高级的、不明觉厉的幌子。
你盯着榜单前几名看,海淀那几所,西城那几个老牌的,名字闪闪发光,像是神殿。它们强在哪?明面上的数据,升学率,那确实是顶天的。考进去的孩子,本身就是千军万马里杀出来的牛蛙,再加上学校里师资、资源的加持,想不牛都难。可这背后呢?是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军备竞赛,是家长们比拼财力、精力、信息差的无声战场。你以为进了名校就万事大吉?不,那是更高维度的内卷。你看到的是金灿灿的牌匾,没看到的是无数个夜里亮着的台灯,和孩子们被分数压弯的脊背。我在小区楼下,不止一次见过小学生背的书包,那重量,看着都替他们腰疼。里头装的,是沉甸甸的课本、练习册、各种培优班的讲义。

我有个朋友,为了让孩子能“摸到”一个靠前的学校,咬牙卖了远郊的大房子,置换到学区房。那房子,小的可怜,采光也不好,单价却高得吓人。她跟我说的时候,眼神里带着一丝麻木和解脱,仿佛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至少,我们现在有资格排位了。”她说。这句话听着多心酸啊,为了一个“资格”,搭进去多少真金白银和生活品质?可你看周围的人,哪个不是这么过来的?你不上?那就等着被阶层固化的列车甩下去。
排名就像个指挥棒,指挥着家长们的焦虑,指挥着资金流向,指挥着教育资源的分配。它制造了神话,也制造了无数的绝望。那些没在榜单上排名前列的学校,它们就不好吗?当然不是。有些学校,可能升学率没那么亮眼,但它们在素质教育(这次是真不带引号的)上做得踏实,比如艺术、体育,或者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学校,老师特别有爱心,特别会启发孩子。可惜这些“软实力”,在冰冰冷冷的排名体系里,很难被量化,也就很难被“看见”。我们好像被分数 至上的逻辑绑架了,眼睛里只能看到那个冷冰冰的数字,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完整、健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感受幸福能力的人。
有时候我会想,那些排名靠前的学校里,有多少孩子是真的热爱学习,有多少是被推着走的?那些所谓的“成功”,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是童年,是好奇心,是与自然亲近的时间,是发呆放空的机会。我们像是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优秀”的产品,每个环节都力求标准化、高效,最后出来的成品,分数漂亮,履历光鲜,但他们的灵魂呢?是不是有点空洞?
当然,没人能否认那些顶级中学的强大。它们汇聚了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构建了强大的学术氛围。对于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那里无疑是最好的平台,能让他们飞得更高。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孩子(别否认,咱们家孩子绝大多数都是普通孩子),挤进这样的环境,是不是真的适合?会不会反而被竞争压垮,变得不自信,甚至厌学?我在网上看到不少帖子,说孩子拼死拼活进了名校,结果发现自己在里面垫底,以前的自信心碎了一地。这种心理落差,谁来负责?
北京的学校排名,它反映的是一种现状,一种竞争烈度,一种资源倾斜。它不是原罪,但它加剧了焦虑,扭曲了教育的价值。家长们盯着排名,学校们追求排名,最后买单的,是孩子们。他们小小的年纪,就要承受升学的压力,承受家长的期待,承受整个社会对“成功”的狭窄定义。
所以,当我再看到那些榜单的时候,心里就挺不是滋味的。它像是一个滤镜,把复杂多样的教育简化成了一个冰冷的数字。它告诉你哪些学校“好”,但没告诉你,一个“好”学校,可能对这个孩子是天堂,对那个孩子却是地狱。它也没告诉你,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独立的人格,是唤醒内在的驱动力,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未知和挑战,而不是仅仅在已知的世界里拿到最高的分数。
北京的学校排名,它会一直存在,就像北京的拥堵和高房价一样,成为这座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关注它,但能不能别被它完全裹挟?能不能在盯着榜单的同时,抬头看看孩子的眼睛,听听他们心里真正需要什么?能不能在追求分数和名校的光环之外,也关注一下他们的快乐和健康?
我不知道答案。也许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大都市里,这都是些奢侈的想法。但每当夜深人静,看着孩子熟睡的脸,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比那些排名,比那些数字,更重要得多。什么呢?也许是爱,是安全感,是那个小小的身影,在未来能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和勇气。而这些,排名榜单上,是永远找不到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