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没问题!这就给您安排一篇,以“人”的视角,带点儿烟火气,聊聊这文化自信的事儿。


说实话,文化自信这词儿,这些年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各种场合都在提,各种报告都在讲。一开始吧,你可能觉得,不就是让我们对自家文化有点儿底气嘛,至于这么反复强调吗?

可真不是。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这事儿,远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它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个摆设。它是真真切切能影响到我们每个人日子怎么过,影响到我们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怎么站,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后代将来会是个啥样的精神面貌的。

想象一下,你走出去,不管是去了纽约,还是巴黎,或者哪个犄角旮旯,人家问你:“你从哪儿来啊?” 你一说“中国”,接着人家可能会问些关于中国的事儿。你心里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有点儿发虚,赶紧往“国际化”上靠,生怕被觉得“落后”?还是腰杆一挺,心里门儿清,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的那些东西是啥,然后能自信地、不卑不亢地跟人聊?

我觉得吧,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不心虚”的状态。就像一个人,得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但他不因此自卑,也不因此非得装成别人。他就是他,挺舒服地待着。

你想想,咱们这片土地,几千年下来,积攒了多少好东西?从四大发明,到唐诗宋词,再到那些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为人处世的哲学、街头巷尾的小吃、咿咿呀呀的戏曲... 哎呀,掰着手指头都数不过来。这些玩意儿,哪一样拿出来,背后没有故事?没有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汗水,甚至眼泪?

可有段时间,说实话,我们自己都把它给忘了,或者说,是有点儿嫌弃了。觉得老土、跟不上潮流。一窝蜂地去追外头的东西,衣服要洋的,音乐要洋的,连说话都想夹几句英文才显得“高大上”。看到自己的东西,总觉得差了点儿意思,不够“国际范儿”。

这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啊!就像自家院子里长着棵千年老树,你却看都不看一眼,非得去别人家门口羡慕人家阳台上的盆栽。这棵老树承载的是历史,是记忆,是独一无二的气质。盆栽固然好看,它能给你提供遮阴乘凉的地方吗?能让你闻到那种只有自家院子才有的泥土和树叶混合的味道吗?

文化自信,就是得重新看到自家老树的好。而且不仅仅是看到,还得去浇水,去修剪,让它重新枝繁叶茂。

为啥说它重要得不得了?

第一,它是咱们“立身”的根基。人没了根,就像浮萍,飘到哪儿算哪儿。国家也一样。在全球化这个大熔炉里,各种文化、各种思想、各种生活方式你来我往,撞击得厉害。如果你对自己家的底子没个清楚的认识,没个坚定的认同,很容易就被裹挟着走,最后连自己是谁都忘了。我们有自己的历史叙事,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有自己看问题的独特视角。这些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几千年在摸爬滚打中形成的。它们是我们区别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独特标识。文化自信,就是守住这个标识,让咱们不至于在世界大潮里迷失方向。

第二,它是咱们“扬名”的底气。你想让别人尊重你,首先你自己得看得起自己吧?一个对自己文化都遮遮掩掩、扭扭捏捏的国家,怎么可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只有当我们自己真正珍视自己的文化,用开放自信的态度去展示它,去跟世界交流,世界才会对我们产生好奇,想要了解我们。你看那些在海外受到欢迎的中国元素,无论是电影、音乐、美食,还是传统工艺,哪一个不是带着强烈的中华文化烙印?这种烙印不是贴上去的标签,而是骨子里透出来的精气神儿。而这精气神儿,就来源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它让我们的东西有了独特的魅力,有了跟世界对话的资本。

第三,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你看啊,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深厚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我们的文化土壤这么肥沃,里面有无数的种子——那些古老的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生活智慧。文化自信,就是让我们敢于从这个土壤里汲取养分,用现代的方式去激活这些种子,让它们长出全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花朵。

你想想李子柒为什么火?她展示的不光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藏在我们文化深处的田园牧歌、匠人精神、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她自信地展示着她理解的中国传统生活,结果打动了无数海内外的人。这不就是从文化土壤里长出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容吗?

反过来,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创造力从哪儿来?难道就是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看人家做什么我们就模仿什么?人家嘻哈,我们也嘻哈;人家街舞,我们也街舞;人家搞元宇宙,我们也赶紧上。模仿可以学技术,但学不来灵魂。学不来那种“只有我能做出来”的独特味道。文化自信,是让我们的创造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告诉我们,看啊,咱们家有这么好的基础,去吧,去玩儿出点新花样!

第四,它影响到咱们每个人“怎么活”和“活得好不好”。尤其对年轻一代来说,太重要了。他们从小接触的是一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世界。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文化坐标,很容易产生身份认同的困惑。我是谁?我属于哪儿?我信奉什么?文化自信能给他们提供一个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来处,理解自己民族的价值追求,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你想想,春节为什么那么重要?它不只是个假期,它是家的团圆,是血脉的连接,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感,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年味儿。当我们自信地过自己的节日,穿自己的汉服(如果你喜欢的话),吃自己家里传下来的年夜饭,给孩子们讲年兽的故事,这些东西就在无声无息中构筑着他们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带来的不是狭隘和排斥,而是一种归属感,一种踏实感。这种踏实感,能让人更有底气去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也能更从容地去拥抱外来的优秀文化。

所以,文化自信,真不是空话。它体现在很多小事儿上:

  • 你看待自己的传统节日,是觉得麻烦,还是觉得珍贵?
  • 你听到中国传统音乐,是觉得吵闹,还是能品出韵味?
  • 你看到带有中国元素的现代设计,是觉得土,还是觉得有新意?
  • 你跟外国人聊到中国历史文化,是语焉不详,还是能侃侃而谈,带着点儿自豪?
  • 甚至,你在点外卖的时候,是纠结于西餐日料,还是能美滋滋地来一份地道的家乡小吃,并且觉得它一点儿也不比任何国际美食差?

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折射啊!它不是非得让你去学古汉语,去钻研甲骨文(当然能去更好!)。它更是一种心态,一种姿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喜爱,以及在世界面前不卑不亢的从容。

当然,强调文化自信,绝不是要搞“文化闭关”,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咱们的文化能在历史上不断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备强大的包容性,懂得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自信的人,不怕学习,不怕交流,更不怕比较。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敢于打开门,让别人进来看看,也敢于走出去,看看别人怎么活,然后回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园。是知道自己的好,也看到别人的妙,然后取长补短,让自家的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光彩。

想想那些曾经被我们“嫌弃”的老物件、老手艺,现在多少又重新焕发生机?那些以前不被看好的国货品牌,多少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做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和产品?那些曾经觉得不“洋气”的中国故事,多少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甚至游戏,走向了世界?

这些变化,背后都有文化自信的影子。是有人不再盯着外面,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我们自己的宝库。是有人相信,从这片土壤里,一定能长出有生命力、有竞争力、有世界影响力的东西。

所以,下次再听到“文化自信”这四个字,别觉得它离你很远,或者只是个官方的说法。想想你身上流淌的血液,想想你的家乡风味,想想你小时候听的故事,想想那些让你觉得“嗯,这就是我”的瞬间。

文化自信,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拥抱自己,并且挺直腰板,走向未来的底气。它是我们应对不确定世界的一张王牌,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真本事,更是我们活得更明白、更通透、更有滋味的心灵家园。

这事儿,大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小到个人心灵的安定,都绕不开它。你说,它重不重要?太重要了!而且,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去践行,用生活去滋养。不是吗?


花生汤
  • 本文由 花生汤 发表于 2025-05-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781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