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哥们儿姐们儿,“海专山专”这词儿你们熟不?
反正我一听到这四个字,脑子里啊,画面立马儿就来了。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就是那种,一听名字就觉得特牛逼,特高深,好像是从天边或者地底冒出来的,带着一身神秘光环似的。网上,线下,饭桌上,会议室里,到处都能碰见。有时候是真专家,有时候嘛……就呵呵呵了。

说白了,这词儿在我看来,多半儿不是个褒义词。它里头藏着点儿揶揄,有点儿无奈,还有那么一丝丝……看穿了的意味。它说的不是“真牛逼”,而是那种“装牛逼”或者“牛逼得不对路”。
我这些年啊,也算走南闯北,摸爬滚打过。形形色色的“专家”见得多了。有那种真把实验室里的东西捣鼓到能落地开花的,有那种在某个犄角旮旯里把一门手艺玩到出神入化的。当然,更多的还是那些,“海专”得离地三尺,“山专”得固步自封的主儿。
先说“海专”吧。哎呀我去,这帮人厉害了!学历背景那叫一个闪亮,动不动就是海龟、名校、博士后。嘴里蹦出来的词儿,你得掏出手机搜半天。PPT做得那叫一个炫,图表数据拉得贼满,各种理论模型,各种高大上概念,听得你一愣一愣的。他们讲趋势,讲宏观,讲顶层设计。听着吧,真觉得特有道理,仿佛站在了宇宙中心。
可你知道吗?有时候我就特想问他们一句:您这“海里”的东西,真能在“陆地上”跑吗?
我认识一哥们儿,典型的“海专”。数据分析做得贼溜,各种算法张口就来,什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感觉就没有他算不明白的。公司里开会,他总是能从数据里抠出各种“洞察”。老板听了直点头。可有一次,让他去跟一线销售团队聊聊,听听客户到底是什么反应,或者去仓库看看实际的物流流程,他那个表情啊,怎么形容呢?就像金鱼离开了水,眼神都透着迷茫。他能给你分析出客户群体的数据特征,但要他理解一个具体客户的抱怨,或者指出仓库动线哪里出了问题?抓瞎。完全抓瞎。他脑袋里的世界跟真实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怎么都捅不破的膜。这就是典型的“海专”困境,太理论,太抽象,缺乏跟真实世界的连接器。
再说说“山专”。这拨人呢,可能学历没那么光鲜,甚至很多是草根出身。他们是真正在某个领域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可能是某个老师傅,某个经验丰富的销售,某个常年跑工地的工程师,或者某个在某个小行业里耕耘了几十年的个体户。他们不跟你拽词儿,他们跟你说“接地气”的话。他们讲经验,讲直觉,讲那些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野路子”。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因为每个观点背后,都有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堆砌。
“山专”厉害吗?真厉害!在他们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他们就是王,就是土皇帝。很多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一眼就能看穿,一出手就能搞定。
但“山专”也有“山专”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视野”和“创新”。很多“山专”啊,因为长年累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外面世界的变化,对新技术的迭代,对新的商业模式,可能反应会慢半拍,甚至完全排斥。他们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依赖直觉,而往往忽略了“为什么会成功”背后的规律,或者这种成功是不是有环境的依赖性。
我见过一个做传统手艺的老师傅,手艺那叫一个绝,方圆几十里无人能及。可让他把手艺规模化生产?或者换个材质试试?或者用现代工具辅助一下?哎呀,比登天还难。他觉得“祖宗传下来的就是最好的”,“机器做出来的没有灵魂”。结果呢,手艺越来越小众,年轻人不愿意学,市场越来越萎缩。他“山专”到了极致,但缺乏“海”的视野来思考如何传承、如何创新、如何适应时代。
你看,这“海专”和“山专”,很多时候就像硬币的两面,或者说,是两条平行线。一条在天上飞,一条在地上爬。他们互相看不上。
“海专”觉得“山专”没文化,就知道凭感觉瞎搞,不科学,没效率。“山专”觉得“海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一到真刀真枪的时候就掉链子,净添乱。
想想网上那些撕逼,是不是很多就是这种模式?搞理论的跟搞实操的吵架,搞宏观的跟搞微观的对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
可真有本事的人,在我看来,是能把“海”和“山”打通的。是能从“海里”捞点儿理论、捞点儿方法论,再拿到“山里”去检验,去落地,去跟实际结合。是能从“山里”提炼出经验,再用“海里”的工具去总结、去推广、去普惠更多人。
这种人,他们既有抬头看天(看趋势、看理论)的能力,也有弯腰踩泥(抓细节、搞实操)的习惯。他们不会被高大上的名词忽悠瘸了,也不会死守着老一套不放。他们知道理论的边界在哪里,也知道经验的适用范围有多大。这种“海纳百川,脚踏实地”的人,才是真正靠谱的。
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爆炸,人人都能在网上发声,人人都能给自己贴个“专家”标签。“海专山专”的现象就更普遍了。有些人,可能就在网上看了几篇文章,听了几期播客,就觉得自己是某个领域的“海专”了,开始对一切指点江山。有些人,可能在某个小圈子里混得熟,有点儿“山头”,就觉得自己是“山专”了,对外面的世界充耳不闻。
所以啊,下次你听到有人自称或者被捧为“海专”或者“山专”的时候,不妨多留个心眼。看看他到底是在“海里”畅游不接地气,还是在“山里”画地为牢不思进取。听听他说的东西,是纯粹的概念堆砌,还是真有血有肉的案例支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还是只在他那个特定环境里有效的“土方子”?
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海”与“山”的交汇处。那些能跨界,能融合,能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的人,才是在这个复杂世界里,真正能解决问题,真正值得你竖大拇指的。
别被那些空洞的头衔或者听起来吓人的理论唬住了。多看看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多想想他们的方法,能不能在你的实际情况中落地。那才是最重要的。
这“海专山专”的事儿,可深着呢。今天就先聊到这儿,你们身边有没有这种特典型的“海专”或“山专”?或者那种把“海”和“山”结合得特别好的?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呗!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