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说重阳节,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儿,是不是“老人节”?或者“敬老”?
没错,但也不全对。要是把重阳节就这么简单粗暴地跟“老人节”画上等号,那可真是……怎么说呢,太小看我们老祖宗的浪漫和智慧了,也太辜负这秋高气爽的好时节了。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
你得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气预报,没有暖气空调,秋天,尤其是深秋,那可不是现在这种“文艺范儿”的季节。它是肃杀的,是萧条的,万物凋零,眼瞅着就要进入漫长难熬的冬天。古人心里是有点慌的,对自然充满了敬畏,甚至,是恐惧。
所以,重阳节最早的内核,其实挺“硬核”的,俩字儿——避灾。
九,在《易经》里是阳数,那九月九日,就是“重阳”。阳气到了极盛,盛极而衰,这在古人看来,是个不怎么吉利的日子,容易有灾邪。怎么办?跑啊!往高处跑!于是,“登高”就成了这个节日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动作。
你别把“登高”想得跟现在组团去爬泰山似的,那么隆重。有时候,可能就是全家老小,跑到村口最高的那片土坡上,或者城里最高的那个楼上。目的很纯粹:离开地面的“不祥之气”,站得高,看得远,祈求一个平安。
这画面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秋风把天空刷得一碧如洗,脚下是开始变得金黄的田野,风里带着草木收敛起来的干香。一家人,或者三五好友,气喘吁吁地爬上去,然后长舒一口气。那一瞬间,你逃离的可能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灾邪”,而是日常生活的琐碎、焦虑和一地鸡毛。你获得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视野,一种“天地何其大,我何其小”的通透感。
所以你看,登高,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拯救。是在季节的转折点上,给自己找一个物理和心理的制高点,喘口气,然后更好地走下去。
光爬高还不够,仪式感得做全套。
这时候,两样神级道具就登场了:茱萸和菊花。
先说茱萸。王维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简直就是千古第一植入广告。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它是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相信它能驱虫、祛湿、辟邪。重阳这天,人们会把茱萸的枝叶折下来,或者戴在头上,或者做成香囊挂在身上。
你闻到那股味儿了吗?那是一种带着药香的、清冽的、有点酷的植物气息。它就像一个天然的护身符,贴身放着,让你觉得心里踏实。现在这习俗不多见了,挺可惜的。我觉得比喷任何商业香水都来得有劲儿。
然后是菊花。如果说茱萸是“功能性”的,那菊花就是“精神性”的。
秋天嘛,百花都凋谢了,就它,“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开得那叫一个灿烂、一个孤傲、一个不管不顾。这种“逆势生长”的劲儿,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了。它代表着高洁,代表着长寿。所以,重阳节要赏菊,还要饮菊花酒。
我小时候在外婆家,就见过她老人家自己泡的菊花酒。几朵晒干的黄菊,扔进透明的玻璃罐里,倒上高度数的白酒。那酒色慢慢变成浅浅的琥珀色,菊花在里面舒展开来,像一场静止的风暴。过节的时候,大人们会浅浅地抿一小口,咂咂嘴,说一句:“嗯,去秋燥,清肝明目。”
那味道,说实话,我小时候不爱,有点微苦。但现在想起来,那一口苦,不正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吗?而那苦后的一点点甘甜,就是我们拼命追求的东西。
所以,登高、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这才是重阳节最古典、最原教旨主义的玩法。它是一整套关于“生命”的仪式:用登高来对抗下沉,用茱萸的香气来驱散阴霾,用菊花的傲骨来激励自己,再用一杯酒,和这秋日、和这天地、和自己和解。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节日,咋就变成了“老人节”呢?
这事儿吧,还真不是现代人瞎编的。
因为“九九”这个日子,谐音“久久”,天然就带上了“长长久久”的祝福意味。祝福谁长久?当然是家里的长辈了。于是,从唐宋开始,重阳节就逐渐增加了“孝亲”“敬老”的内涵。皇帝会在这一天大宴群臣,民间也会给长辈送礼、为他们祈福。
到了1989年,我们国家正式把这天定为“老人节”,后来又升级为法定的“老年节”。这一下,就把“敬老”这个属性,直接拉满,甚至盖过了它其他的风头。
这事儿好不好?当然好!在一个快节奏的、有点“嫌老”的社会里,能有一个法定的日子,提醒我们去看看家里的老人,这绝对是功德一件。
但……我总觉得有点拧巴。
我们现在所谓的“敬老”,很多时候,是不是太流于形式了?
发个朋友圈,“祝所有老人健康长寿”,配一张菊花图。给爸妈或者爷爷奶奶打个电话,说两句吉祥话,然后陷入尴尬的沉默,匆匆挂断。或者,直接一个红包甩过去,“爸/妈,买点好吃的”,任务完成。
我们好像忘了,真正的“敬”,不是一个节日动作,而是一种日常状态。
是愿意花时间,去听他们絮絮叨叨地讲那些我们听了八百遍的陈年旧事。是能耐着性子,教他们怎么用那个他们永远也搞不明白的智能手机。是理解他们为什么对剩菜那么执着,对保健品那么狂热。是看到他们被时间这把刻刀雕刻出的固执、迟缓、甚至有点不可理喻的背后,那份对衰老的恐惧和对家人的依赖。
这太难了。真的,比登天还难。我们忙,我们累,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和一地鸡毛。我们甚至会不耐烦,会吼他们,会觉得他们是累赘。
所以,重阳节,或者说“老年节”的存在,对我来说,更像一个警钟,一个“愧疚提醒日”。它在每年秋天,用最温柔也最扎心的方式提醒我:嘿,哥们儿,你有多久没好好陪陪他们了?你以为他们会一直在那里,但时间不等人啊。
所以,现在你再问我,重阳节是干什么的?
我会说,它是一面多棱镜。
对于古人,它是求生,是与自然的一次对话。 对于文人,它是诗意,是风骨与情怀的载体。 对于我们现代人,它更复杂。
它是一个邀请,邀请你从格子间里走出去,去爬一座山,哪怕只是公司的天台,去吹吹风,让脑子清醒清醒。
它是一次味觉的冒险,提醒你除了咖啡和奶茶,还有菊花酒和重阳糕这种带着时间味道的东西值得一尝。“糕”谐音“高”,吃糕,也是为了图个“步步高升”的好彩头,多朴素,多可爱。
最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连接点。
它用“登高望远”连接着我们的个人追求与广阔天地,让我们别总盯着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它用“孝亲敬老”连接着我们与我们的来处——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根。它提醒我们,那个被我们甩在身后的、越来越慢的背影,需要我们回过头,去牵一牵。
所以,别再把重阳节简单地看成一个任务式的“老人节”了。它没那么沉重,也没那么简单。
它就是秋日里一个温柔的停顿,一个深呼吸。它让我们向上看,也向回看。它让我们在追求“更高”的人生时,别忘了给家里的“长久”一点滚烫的、有颗粒感的关心。
这,或许才是重阳节在今天,对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