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人跟我聊起“语文学科素养”,我脑子里就自动弹出一个画面:一个戴着眼镜的老师,站在讲台上,指着PPT上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的《背影》,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紫毛大衣’这个细节,体现了父亲为家庭生计奔波的辛劳,以及对儿子深沉的、不善言辞的爱。”
然后,全班同学,刷刷刷,记笔记。

考试的时候,再把标准答案原封不动地默写上去。
叮,得分。
这就是我们很多人记忆里的“语文”。一种被“庖丁解牛”到只剩下骨架和考点的东西。至于那头牛原本跑起来有多生动,有多壮美?抱歉,没人关心。
所以,也难怪,一提“语文学科素养”,好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儿除了考试,还有啥用?
朋友,这问题问的,就好像在问:“空气除了让我活着,还有啥用?”
这么说吧,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台电脑,那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可能是我们安装的各种牛X的应用程序,用来解决具体问题。而语文学科素养呢?
它不是一个APP,它是你这台电脑的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它决定了你这台“电脑”的运行流畅度、界面的美观度、处理多任务的能力,甚至,决定了你能不能识别出哪个是病毒软件,哪个是流氓插件。
别不信。我们来聊点实在的,抛开那些“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这种听起来很正确但虚头巴脑的废话。
你的世界,是被你的语言塑造的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看到夕阳熔金、晚霞漫天,你心里翻江倒海,结果憋了半天,只能吐出两个字:“卧槽,好看!”
看到一部电影,情节百转千回,人物命运让你唏嘘不已,朋友问你感觉怎么样,你张了张嘴,最后说:“嗯……还行吧,挺有深度的。”
这种词不达意的苍白感,就是操作系统卡顿了。
你的感受明明是4K超高清的,但你的语言输出,却只有240P。
反过来呢?一个有语文素养的人,他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他看到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株虬枝盘旋的古榕,气根如老人的胡须垂挂下来,阳光透过叶隙,洒下一地斑驳的碎金”。
他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难过”,他能分辨出那是“失落”,是“惆怅”,是“惘然”,是“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冷冰冰的孤独感”。
语言,不是我们描述世界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你掌握的词汇量、你组织语言的能力,直接定义了你感知世界的精度和广度。
一个语言贫乏的人,他的世界就是粗糙的、模糊的、大块大块的。而一个语言丰富的人,他的世界是细腻的、层次分明的、充满无数可以品味的细节的。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隐秘的鸿沟。
真正的“情商”高手,都是语言大师
我们现在特爱聊“情商”。什么叫情商高?会说话呗。
但“会说话”可不等于油嘴滑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叫圆滑,不叫情商。
真正的会说话,本质上是一种深度的共情能力和精准的表达能力。而这两样东西,几乎都来源于顶级的语文学科素养。
你以为跟老板汇报工作,跟甲方爸爸battle,跟女朋友道歉,靠的是PPT做得多好看?错,底层逻辑全是语文。
-
共情能力 :你怎么知道对方想要什么?痛点是什么?雷区在哪里? 你读过的那些小说,看过的那些电影,难道只是在看故事?不,你是在体验成百上千种不同的人生。你跟着祥林嫂一起悲哀,你陪着保尔·柯察金一起战斗,你和盖茨比一同幻灭。这些虚构的人物,让你有机会钻进别人的脑子里,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用他们的心脏去感受。 这,就是最牛X的共情训练。 久而久之,当你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时,你就能更快地捕捉到他语言背后那些没说出口的情绪、渴望和恐惧。你能读懂空气,听懂弦外之音。
-
表达能力 :共情到了,你得说出来啊。 同样是安抚一个焦虑的同事,你说“别想太多了,都会好的”,这是正确的废话。但如果你说:“我明白,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头大。你现在感觉就像在走钢丝,下面是万丈深渊,对吧?没事,我在这边给你扶着呢,咱们一步一步来。” 感觉一样吗? 前者是递过去一张说明书,后者是递过去一只温暖的手。 这种把抽象感觉转化为具体场景、用比喻化解对方情绪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这就是语文学科素养在发光。
在信息爆炸时代,它是你的“金钟罩”和“照妖镜”
聊点更刺激的。
我们现在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信息过载、观点极化、真假难辨。
每天一睁眼,各种新闻、广告、KOL的观点、营销号的“深度好文”就扑面而来,像海啸一样。
你怎么在里面活下来?靠什么?
靠你的语文学科素养,它既是你的金钟罩,也是你的照妖镜。
我把它叫做三个“超能力”:
-
逻辑辨析力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论据站得住脚吗?论证过程有没有偷换概念?有没有用情绪煽动来代替逻辑推理?一篇几千字的雄文,你三分钟就能看穿它的底裤。那些精心包装的谎言和带节奏的偏见,在你面前,就像裸奔。
-
语境识别力 :这句话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是讽刺?是自嘲?是高级黑?现在网络上阴阳怪气成风,没有点语境识别能力,你连别人是在夸你还是在骂你都分不清。
-
审美判断力 :“探索木星,不如探索你”、“年轻,就要活出动静”……当你看到这些广告文案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觉得“哇,好酷”,还是会皱着眉头感觉“哪里不对劲”? 一个有审美判断力的人,能立刻分辨出语言的优劣。他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匠心或敷衍,能品味出高级的含蓄和低级的直白之间的云泥之别。 这让他对各种文化产品的消费,具备了“免疫力”,不容易被那些粗制滥造的精神垃圾喂饱。
这三个能力合在一起,就是你在信息社会里的核心生存技能。它能让你保持清醒、独立思考,不被轻易地煽动、愚弄和收割。
那么,这该死的“素养”到底怎么养成?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办?难道要回去把中学课本再背一遍?
别逗了。
真正的语文学科素养,从来就不是在课堂上、在考卷里能完全养成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
去海量阅读,而且是“滥读”。 别只盯着经典名著,那会把你“端”坏的。你要读小说,也要读非虚构;读严肃文学,也读网络爽文;读诗歌,也读产品说明书;读哲学,也读微博上的段子和评论区的神回复。 把一切文本都当成你的磨刀石。 看他们是怎么用语言构建世界、挑动情绪、说服别人、或者纯粹是搞笑的。
-
去玩命地写,而且是“乱写”。 别总想着写什么“传世之作”。写日记、写博客、写朋友圈、写购物评价……把你想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文字固化下来。 写作的本质,是强迫你的大脑把一团乱麻似的思绪,整理成有逻辑、有条理的线性语言。 这个过程,比任何练习题都锻炼人。
-
- 去热烈地“说”,有意义地争论。 找个朋友,找个辩友,就一个话题,一个电影,一个社会事件,好好地聊一次,甚至吵一架。试着用你的语言去捍卫你的观点,去说服对方。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思想上的漏洞和语言上的短板。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在碰撞中才能打磨得更锋利。
说到底,语文学科素养,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一种“功夫”。一种需要你用一辈子去浸润、去修炼的内功。
它不会直接给你换来一份工作,不会直接让你涨工资。
但它会慢慢地、悄无声息地,重塑你的思维,雕琢你的谈吐,丰富你的内心,最终,让你成为一个更通透、更有趣、更自洽,也更不容易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所迷惑的人。
别让你的人生操作系统,永远停留在出厂设置。去升级它,去折腾它,去享受它带来的全新世界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