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信息的洪流中Drowned:一种现代人的生存实录


我跟你说,有一种感觉,你肯定懂。

就是那种,你明明坐在办公室里,空调26度,恒温,干燥,甚至有点过分安静,只有键盘噼里啪啦的交响乐和远处打印机偶尔的呻吟。但你感觉自己沉在水底。

drowned

对,Drowned

不是那种猛地一下掉进冰窟窿,挣扎,呼救,然后完蛋的戏剧性场面。没那么夸张。

它更像是……你泡在一个温水浴缸里,水没过你的耳朵,隔绝了外界大部分的噪音。一开始还挺舒服的,暖洋洋的,全身放松。然后,水位一点一点,一毫米一毫米地往上涨。从下巴,到嘴唇,再到鼻子。你甚至都没意识到危险,直到你猛地想吸一口气,却只吸进来一口温吞吞的水。

那一刻,才是真正的恐慌。

我,现在,就处于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沉没中。

我的“水”,是信息。是那些无穷无尽,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打着“重要”、“紧急”、“必看”标签的玩意儿。

你看我这屏幕。

左边,是公司的内部通讯软件,那个小企鹅的图标,哦不,是钉钉,或者随便什么玩意儿,反正它在不停地闪。红色的“@全体成员”像一串串血红色的气泡,咕噜咕噜地冒上来,提醒你:你被“点名”了,你属于这个“集体”,你逃不掉。每个气泡都带着任务的重量,你点开一个,发现是行政部发的“关于加强办公区域绿植养护的通知”,妈的,关我屁事。但你还得回个“收到”,像个乖巧的机器人。

中间,是我的工作界面。几十个打开的网页标签页,像一排密密麻麻的鲨鱼牙齿,每一个都等着咬我一口。这个是数据后台,那个是竞品分析,还有个是写到一半的PPT……哦,PPT,现代职场的坟场,多少鲜活的创意和生命力,最终都变成了一页页字体要统一、行距要对齐、配色要高级的僵尸。

右下角,微信的图标也在跳。工作群,项目群,临时讨论组,甚至还有个“XX项目复盘吐槽群”。信息在这里被掰碎,重组,发酵。一句话能被解读出八百个意思,一个表情包能引发一场办公室政治的微型海啸。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沟通,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密码破译战。而我,常常是那个破译失败,被炸得粉身碎骨的倒霉蛋。

手机?别提了。

它就像一个绑在我脚踝上的铅块,不断地把我往下拽。

公众号的红点,App的推送,短视频里声嘶力竭的“家人们”,还有那些购物软件比我妈还懂我的“猜你喜欢”。这一切,都在用最鲜艳的颜色、最刺激的声音、最诱人的标题,争夺我那点可怜的注意力。

我就像一个被绑在椅子上,眼睛被撑开,面前摆着一百个屏幕同时播放不同节目的囚犯。

我想闭上眼,但做不到。因为“错过”的恐惧,比“淹没”的痛苦更具体。错过一个重要的工作通知,错过一个圈子里的热点,错过一个能让我看起来“有趣”的梗……这种恐惧,是现代社会的紧箍咒。

你知道最操蛋的是什么吗?

是我开始习惯这种“水下”的状态了。

我甚至学会了在水下呼吸。用腮。一种畸形的、进化出来的器官。

比如,我可以在一分钟内,扫完三个群的未读消息,精准地给老板那条点个赞;同时,我的手指在键盘上敲着一份毫无灵魂的周报;耳朵里还塞着耳机,听着一档讲“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播客。

你看,多讽刺。一个被时间碎片冲得七零八落的人,在听别人教他如何管理时间。

这简直就是个笑话。一个不好笑的笑话。

有时候,我会突然“惊醒”。

可能是在某个加班到深夜的瞬间,我抬起头,看到窗玻璃上倒映出自己那张被屏幕蓝光照得惨白的脸。那一刻,水流仿佛静止了。我会突然想不起,我今天中午吃了什么?我这周和朋友聊过天吗?我上一次发自内心地笑,是什么时候?

记忆变得模糊,像水底的沉船,长满了青苔,看不清原来的模样。

我的生活,被这些“信息”冲刷得只剩下骨架了。

那些真正有血有肉的东西,那些构成一个“人”的细节,好像都不见了。

我记得小时候,夏天。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最大的娱乐,是傍晚,太阳收敛了它的毒辣,把天空染成一片橘子汽水的颜色。我和几个小伙伴,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涂上自己用面粉和水和成的黏糊糊的“胶”,去粘树上的知了。

我们会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靠近那棵老槐树。蝉鸣声巨大,像一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震得整个夏天都在嗡嗡作响。我能闻到空气里混杂着泥土的腥气、青草的汁液味,还有晚饭飘来的饭菜香。

当我小心翼翼地把竹竿伸过去,对准那只鼓着透明翅膀的家伙,我的世界里,就只有它,和我的竹竿。那一刻的专注,是现在的我花钱买“冥想课”都换不回来的。

粘住的那一刻,那声短促而剧烈的“吱——”,就是我整个夏天的战利品。

我们会把抓到的知了放进一个纱布做的袋子里,比谁抓得多。然后,在天彻底黑下来之前,再把它们全都放掉。看着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深蓝色的夜空,那种简单的快乐,能让我高兴一整个晚上。

那时候,世界很小。小到只有一条街道,几棵树,和几个一起疯跑的伙伴。

但世界又很大。大到一片树叶的脉络,一只蚂蚁的行踪,都够我看上半天。

现在呢?

世界通过一块屏幕,变得无限大。我可以知道地球另一端昨天发生了什么,可以看到南极的企鹅,可以和虚拟世界里的人称兄道弟。

但我的个人世界,却萎缩成了一个点。一个被信息洪流冲击得只剩下应激反应的点。

我不再“感受”,我只“接收”。

我不再“体验”,我只“浏览”。

我不再“思考”,我只“转发”。

这不就是Drowned吗?

灵魂被浸泡在数据的盐水里,慢慢地脱水,变成一具没有知觉的干尸。肉体还在这里敲着键盘,喝着咖啡,假装自己还活着。

偶尔,我也会挣扎。

比如,在某个周末,我会刻意不带手机,去一个没信号的山里。一开始,我会坐立不安,总想下意识地去摸口袋。那种感觉,就像一个老烟枪突然戒烟,浑身难受。

但过了一两个小时,当我的身体和大脑终于接受了“与世隔绝”这个事实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我的感官,复活了。

我能听见风吹过松针的声音,沙沙的,像海浪。我能闻到雨后泥土的味道,混着腐烂落叶的气息,很“野”,但很安心。我能看见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光斑随着风在跳舞。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终于把头探出了水面,贪婪地呼吸到了第一口新鲜空气。

那空气,带着青草和泥土的味道,有点凉,呛得我眼泪都快出来了。

但这种“上岸”的时间,太短了。

回到城市,重新连接上网络的那一刻,就像“砰”的一声,我又被一脚踹回了水里。熟悉的窒息感,熟悉的压力,熟悉的冰冷,瞬间包裹全身。

所以,现在,我该怎么办?

我不知道。

也许,根本就没有“上岸”这条路。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和这片信息的海洋共存。我们要做的,不是逃离,而是学会游泳。或者,更高级一点,学会潜水。

学会给自己造一个“氧气瓶”。

这个氧气瓶,可能是一本书,一本纸质的、散发着油墨香的书。可能是一项不需要联网的爱好,比如做饭,比如弹吉他。可能是一次和朋友面对面的、不看手机的聊天。

在信息的海啸里,给自己留一个可以呼吸的、小小的、安全的“气泡”。

我现在就在尝试。

我写下这些文字,就是我的一个“气泡”。

我不用考虑SEO,不用管什么“爆款逻辑”,不追热点。我只是把我在水底的感受,一五一十地,有点混乱地,甚至有点语无伦次地,记录下来。

这是一种自救。

也是一种宣告。

嘿,那个沉在水底的我。

我知道你还在。

别放弃挣扎。哪怕只是动动手指,吐出一个小小的气泡,那也是活着的证明。

也许,D-R-O-W-N-E-D,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种……我们必须习惯的,新常态。

操。

四果汤
  • 本文由 四果汤 发表于 2025-08-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854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