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词。
Soonest.

就这个词,平平无奇一个英文单词,甚至算不上什么高级词汇。但它现在,对我来说,就是一封现代版的电子催命符。
你肯定懂。当你在邮件列表里看到那个加粗的、红色的、后面跟着三个感叹号的“URGENT”时,心脏可能只是咯噔一下。但当邮件正文里,那个客户、那个老板、那个合作方,轻描淡写地敲出“Could you get this back to me the soonest?”的时候——完了,那感觉不一样。那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礼貌的、不容置喙的、把你所有退路都堵死的压迫感。
心脏不是“咯噔”,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然后慢慢收紧。真的。
光标在邮件回复框里疯狂闪烁。滴答。滴答。像个倒计时炸弹。我的大脑开始高速空转,CPU瞬间飙到100%。计划A、B、C……手头正在做的事、接下来要做的事、昨天没做完的事,所有的时间碎片像被龙卷风卷起的垃圾,在脑子里横冲直撞。
而我,只是一个坐在冰冷的电脑前,手脚发麻的普通人。
“最快”病毒,一场席卷所有人的瘟疫
说真的,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对“soonest”这个词如此过敏的?
好像也不是很久以前吧。我依稀还记得,小时候等一封信,要等一个星期。夏天等一根冰棍,得等卖冰棍的老爷爷骑着自行车,慢悠悠地吆喝到我们家巷子口。那时候的时间,是有纹理的,有声音的,甚至有气味的。
现在呢?
万物皆可“最快”送达。
午饭,半小时内必须到,不然就给差评。网购,最好是“小时达”,江浙沪恨不得“分钟达”。看剧?谁还有耐心看片头曲,必须1.5倍速起步,2倍速才是常态,评论区和弹幕才是正片。谈恋爱,三天不确定关系就是浪费时间,一个月不聊未来就是“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我们活在一个“soonest”的时代。一个被“最快”绑架的时代。
这种“快”,已经不是一种效率,而是一种病毒。它感染了我们的工作,侵蚀了我们的生活,甚至开始异化我们的情感。
工作里的“Soonest”:
“这个方案你今晚 soonest 给我。”(潜台词:你别睡了。)“那个bug你 soonest 修复一下。”(潜台D台词:别管你手头有十万火急的事,我这个才是宇宙中心。)“会议纪要 soonest 发出来。”(潜台词:我不管你听没听懂,反正马上给我一个看得过去的东西。)
这种要求,往往忽略了思考、打磨、沉淀的必要性。它追求的不是“最好”,而是“最早”。于是,我们产出了一堆半成品、一堆充满妥协的四不像、一堆为了“交差”而存在的垃圾。然后,再花双倍的时间,去修改、去填坑、去为当初的“soonest”买单。
这合理吗?这简直是世界上最愚蠢的熵增行为。
生活里的“Soonest”:
生活就更别提了。我们急着成功,急着搞钱,急着变美,急着打卡所有网红景点。仿佛人生是一张任务清单,我们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在每一个选项后面打上勾。
我们旅行,不是为了感受,是为了发朋友圈。我们吃饭,不是为了品尝,是为了拍照集赞。我们和朋友见面,聊的不是近况,而是“最近有什么新的搞钱路子”。
那种坐在公园长椅上,看来来往往的行人,看一片叶子慢悠悠从树上落下的奢侈,谁还有?我们甚至觉得那是“浪费时间”。
可笑。我们拼命地用“效率”去节省时间,然后把节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新一轮的“加速”和“焦虑”里去。我们到底在忙些什么?
打破“Soonest”紧箍咒,其实是一种选择
我知道,光是吐槽没用。像个怨妇一样抱怨这个时代,除了显得自己又丧又无能,别无益处。
我也挣扎过。曾经,我也是个“soonest”的忠实信徒和受害者。邮件秒回,需求秒接,像一台上了发条的永动机。结果呢?换来的是无休止的加码、无边界的压榨,和一次差点把我送进医院的严重过劳。
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的时候,我才开始想一个问题:
我真的需要这么快吗?
那个瞬间,有点醍醐灌顶的意思。
我发现,“soonest”这个词,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紧箍咒,是因为我们自己默许了它的魔力。是我们,把定义“时间”的权力,拱手相让了。
当我开始尝试反抗,世界好像……也没塌下来。
第一步:夺回“Soonest”的解释权。
再收到“soonest”邮件时,我不再恐慌。我会深吸一口气,然后冷静地回复:
“收到。我正在处理XXX项目,预计会在 [给出一个具体且合理的时间点] 之前给您第一版。如果您有更紧急的调整,我们可以电话沟通一下优先级。”
看,就这么简单。
我没有说“不”,我只是把那个模糊的、充满压迫感的“soonest”,翻译成了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并且由我掌握主动权的时间表。
奇迹发生了。90%的情况下,对方都会回复:“好的,没问题。”
原来,他们要的不是“下一秒”,他们要的只是一个“确定性”。而这个确定性,完全可以由你来定义。
第二步:在生活里,刻意练习“慢”。
这更像一场修行。一场对抗肌肉记忆和时代惯性的个人战争。
我开始:
- 用一个下午,只为炖一锅汤。 从买菜、洗菜、切菜,到看着锅里的水慢慢烧开,食材在里面翻滚、舒展,香气一点点溢满整个屋子。那不是一锅汤,那是被拉长、被揉碎,再用自己的节奏重新黏合起来的时间魔法。
- 重新开始用纸质书。 不开倍速,不能跳读。手指划过纸张的触感,墨水的气味,翻页的“沙沙”声。每一个字,都得老老实实地看进脑子里。这让我重新找回了专注。
- 不带目的地散步。 就是下楼,随便选个方向走。不看手机,不听播客。就用眼睛去看,看路边的野猫打架,看小卖部的老板在打瞌睡,看夕阳怎么把一栋楼的玻璃染成金色。这些无用的、琐碎的、被“soonest”时代判定为“浪费”的瞬间,却像涓涓细流,重新把我的精神世界给填满了。
我记得小时候,我奶奶做梅菜扣肉。那是个大工程。猪肉要先煮,再炸,再蒸。梅干菜要泡,要洗,要炒。整个过程要花掉大半天。奶奶从来不急,她哼着小曲,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她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东西,都是要等的。”
那时候不懂,现在想起来,这他妈不就是对抗“soonest”的终极哲学吗?
好东西,都是要等的。
一份值得骄傲的作品,需要等。一段稳固深厚的感情,需要等。一个清醒、丰盈、不焦虑的自己,更需要等。
写在最后:我们不是机器,请归还人类的节奏
所以,下次当“soonest”这个词像幽灵一样飘到你面前时,别怕。
别让它定义你的节奏。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提醒——提醒你,是时候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时间和优先级了。
我们可以快,但我们必须知道为何而快。我们可以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冲刺,可以为了一个热爱的事业爆肝。但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在一个模糊的、被动的、永无止境的“soonest”的漩涡里,迷失自己。
把“最快”还给算法,还给机器。
而我们,作为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感知力的人类,有权选择自己的时间刻度。
我们可以选择炖一锅汤,而不是点一份外卖。我们可以选择读一本书,而不是刷十分钟短视频。我们可以选择给出一个深思熟虑的答复,而不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秒回”。
因为,比“soonest”更重要的,是“best”。
而通往“best”的路,往往不是最快的那一条。
好了,不说了。我要去关掉电脑,给自己煮一碗面。
用最慢的速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