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何时至?深挖这个专属老人的节日,重阳节在什么时候呢?

哎,这问题啊,每次有人一问,我心头就总得先打个转儿。你问重阳节在什么时候?真要说起来,答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简单到有时候都觉得没意思。不就是农历九月初九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日相同,它就那么雷打不动地杵在那儿,跟那山里的老松树似的,几百年、几千年,风霜雨雪,它就一直在那儿,不挪窝。

可话又说回来,越是这种看似“一眼望穿”的事儿,背后藏着的,往往就越深,越复杂,越耐人寻味。就像你看一座老房子,知道它盖了多少年,但你真知道它里头住过多少故事,听过多少欢声笑语,又吞噬过多少眼泪吗?重阳节,对我来说,就这么个“老房子”。你问它在什么时候?我倒想跟你好好聊聊,这个“时候”,究竟意味着什么。

重阳节在什么时候

那简单的“九月初九”,它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先说最“蠢萌”的答案吧,是啦,就是农历的九月九号。你可能说,这有啥好说的?不就一日期吗?可你知道吗,这个“九”,它特别讲究。咱们老祖宗,对数字可不像现在,就只看大小。他们看的是意蕴,是吉凶,是天地万物的道理。九,在咱们这儿,那可是个了不得的数字。它是单数里最大的那个,叫“阳数之极”,就是阳气达到顶点了。

你想想,双九重叠,是不是就特别“阳”?所以才叫“重阳”啊!这天,按说阳气最盛,但盛极而衰,又隐约带着点儿物极必反的哲学意味。秋末冬初,万物开始收敛,生命力也从外放转为内敛。所以,它既有登高望远、祈福纳祥的积极,又有点儿对逝去时光、生命迟暮的隐忧。这两种情绪,在我心里,总是在重阳这天,交织得特别厉害。你说是单纯的喜庆?没那么简单。说它悲凉?也远不至于。就是那种,嗯,有点儿复杂,有点儿沉甸甸,又带着点儿诗意的混合体。

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家后面的那座小山,秋天一到,枫叶就红得跟火一样,那种红,不是艳俗的红,是带点儿陈年旧事、岁月斑驳感的红。每年重阳,外婆都会带着我,还有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一大家子,浩浩荡荡地去爬那座小山。你别看是小山,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那可是“登高”。大家伙儿爬得气喘吁吁,手里还拿着茱萸——那玩意儿,红红的,有点儿辣,据说能辟邪。现在想来,辟邪是假,那股子冲劲儿,倒是真的能让人精神一振。

你问重阳节在什么时候?那时候,对我来说,它就在那一缕缕带着露水的秋风里,在妈妈系在我胳膊上的红茱萸包里,在外婆那双布满老茧、却紧紧牵着我的手里,更在那山顶上,大家伙儿席地而坐,分吃着重阳糕的欢声笑语里。那重阳糕啊,一层一层的,甜甜糯糯,上面还点缀着红枣和葡萄干,吃一口,真是把整个秋天的味道都吃进去了。那不仅仅是食物,那是仪式,是记忆,是家族的传承,也是人跟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哲学。

从“人日”到“老人节”:重阳,你变了吗?

当然,时代在变,重阳节也在变。你看,现在官方给重阳节又加了个“法定”的帽子,叫“老年节”,或者说“敬老节”。这事儿吧,听着是挺好,挺政治正确。咱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嘛,尊老爱幼,天经地义。但是,我心里总觉得有点儿别扭,有点儿说不上来的怪。

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以前的重阳节,它可没那么“官方”,没那么“定性”。它就是个民间习俗,大伙儿自发地登高、赏菊、饮酒、吃糕,顺带也孝顺孝顺家里老人。那敬老,是发自内心的,是融入到日常点滴里的。你给我外婆洗个脚,给她揉揉肩,或者就陪她聊聊天,听她念叨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那都是敬老。它不是非得在某个特定的“节”才去做的事。

现在呢?有了“老人节”这个名头,好像一下子就有了“任务感”。你看新闻里,各地组织老年人去公园免费游,发点儿米面油,表演个节目。当然,这些都很好,都是好意。可我总觉得,这背后,是不是也隐约透着一丝丝的“距离感”?仿佛平日里我们忙得没空,到了这天,才“集中”地表达一下孝心。这种模式化的关怀,少了点儿烟火气,少了点儿人情味。它更像是一种“完成”,而不是一种“流淌”。

我有时候会想,那些独居的老人,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物质上的施舍?是形式上的慰问?还是那份实实在在的陪伴,那份被看见、被听见、被需要的感觉?重阳节在什么时候?对于那些望穿秋水的老人来说,也许它就在那个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在孩子推开家门喊一声“爸妈我回来了”的时候,在平日里,而不是非要等到九月初九这一天。

登高望远:望的是风景,还是人生?

再说“登高”这事儿。古人登高,那真是在郊外,找个山头,看秋色,避邪气。现在呢?城市化进程那么快,高楼大厦林立,你上哪儿找野山去?公园里的假山?小区里的健身步道?还是干脆,坐个电梯上最高层写字楼,俯瞰一下城市夜景?

这“登高”的内涵,我觉得也变了。它不再是单纯的身体力行,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登高”。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视角,一种审视人生、回望过去的契机。站在高处,你会发现,那些平时让你焦头烂额的小事,好像也没那么天大。那些困住你的烦恼,在宏大的天地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

重阳节在什么时候?它就在你突然有那么一刻,停下脚步,抬头望天的时候。你看见了飘动的白云,听见了飒飒的秋风,闻到了泥土和落叶混合的独特气味。你忽然意识到,时间过得真快啊,一年又快到头了。那些曾经的豪情壮志,那些未竟的梦想,那些错过的风景,都像电影胶片一样在脑海里一帧帧地闪过。这种“登高”,是灵魂的登高,是意识的攀爬,它不需要你有多高的山,只需要你有一颗愿意思考、愿意感悟的心。

我有个朋友,他特别有意思。每年重阳节,他都会一个人找个图书馆的最高层,或者干脆就是自己家阳台上,沏一壶菊花茶,捧本书,就那么静静地坐一下午。他说,他觉得这才是他的“登高”。避开喧嚣,沉淀自己,让精神得到片刻的宁静。他说,重阳节在什么时候?它就在他心境平和,灵魂得以喘息的那几个小时里。你看,这就是一种属于现代人的“新重阳”。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内在的体验。

茱萸、菊花酒、重阳糕:那些被我们遗忘或重塑的符号

除了登高,重阳节还有好多老物件儿。茱萸,刚才说了,那玩意儿味道冲,戴着有点儿“土气”,现在估计没多少孩子知道了。但在过去,它可是辟邪消灾的“神物”,代表着对平安健康的朴素愿望。

菊花酒,这个就雅致多了。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嘛。饮菊花酒,不光是图个好意头,据说能延年益寿,更是一种对自然、对美的欣赏。那金黄的菊花,泡在酒里,光是看着就觉得心旷神怡。你想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窗外秋风萧瑟,屋里暖意融融,举杯共饮,谈天说地,那画面,是不是比什么山珍海味都来得熨帖?

还有重阳糕。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很多都做得花里胡哨,少了点儿家常味。我记忆里的重阳糕,是外婆亲手做的,蒸出来热腾腾的,散发着米粉和红枣的清香。它不讲究多漂亮,但每一口都带着爱的味道。它不仅仅是食物,它是家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

这些个老物件儿、老习俗,在今天,很多都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也许有人会觉得可惜,觉得传统正在流失。但我倒觉得,形式可以变,但精神不能丢。重阳节的这些符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对生命的敬畏,对健康的期盼,对亲人的思念,对团聚的渴望,还有对秋日大自然恩赐的感恩。这些东西,才是重阳节的根。只要这些根还在,就算我们不爬山,不戴茱萸,不喝菊花酒,我们依然可以过一个充满意义的重阳节。

重阳节在什么时候?它就在你收到家人问候短信的时候,在你想起远方亲人,拨通电话的时候,在你看望身边老人,给他们一个拥抱的时候。它不是某个特定的瞬间,而是无数个充满爱与连接的瞬间的集合。

重阳节,不是“老人”的专属,它是“我们”的节日

最后,我想说句心里话。很多人把重阳节当成纯粹的“老人节”,好像跟年轻人没啥关系。但我真不这么觉得。九月初九,这个“重阳”,它不仅仅是阳气最盛,更是阴阳交泰,万物归藏的时节。它提醒着我们,生命有蓬勃向上的时候,也有沉淀内敛的时候。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活力,但也要学会敬畏时间,懂得积累。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智慧,更需要被理解,被陪伴。

重阳节,它其实是一个连接的节日。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我们与祖辈,连接着生命的高潮与回落。它让我们停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羁绊。

所以,你再问我重阳节在什么时候?我不会再简单地告诉你“农历九月初九”。我会告诉你,它在每一个你愿意慢下来,感受秋意的时候;在每一个你愿意陪伴,倾听长辈心声的时候;在每一个你愿意反思自我,向上生长的时候。

它就在那份传承的温暖里,在那份无言的爱意里,在那份对生命周而复始的敬畏里。这个“时候”,无关乎具体的日期,它关乎于你心底的那份柔软,那份责任,那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联结。它不是一天,它是一种状态,一种提醒,一种永恒。

清补凉
  • 本文由 清补凉 发表于 2025-08-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867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