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最近脑子里老是盘旋着一个词儿——“零次方”。
不是什么高深的物理学理论,也不是哪个新出的网络烂梗,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甚至有点被遗忘在初中数学课本角落里的概念。你还记得吗?任何非零的数的零次方,等于1。

就这么简单。
但你仔细品品,这里面的味道,简直是后劲无穷,比窖藏三十年的老酒还冲。
我们这代人,好像生下来就被拧足了发条,装上了一台叫“加法”和“乘法”的发动机。上学,要考更高的分数,分数后面多一个零;工作,要赚更多的薪水,薪水后面也得多几个零;买房,要更大的面积;买车,要更强的马力。我们玩命地给自己的人生做乘方运算,X的二次方、三次方、N次方……我们渴望那个结果,那个指数爆炸后得出的、看起来无比巨大的、能堵住所有人嘴的数字。
我们就像一台失控的滚雪球机器,推着自己,也被后面的人推着,在一个无限增长的陡坡上,疯狂加速。
累吗?
废话,当然累。累得像条被生活反复捶打的咸鱼,连翻个面都得咬紧牙关。
有时候深夜加班回家,瘫在椅子上,看着窗外那些格子间里和我一样亮着的灯,我就在想,这一切到底图个啥?我那个X的N次方,那个庞大的结果,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是老板画的饼,是朋友圈里的点赞,还是银行卡里那个永远追不上房价的数字?
这些东西,一旦抽掉,我的X还剩下什么?
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一切都归零了呢?
不是数学意义上的乘以零,那个结果是彻底的虚无。我说的是,指数上的归零。是那个“零次方”。
那一下,世界安静了。
你不再是月薪五万的总监,不再是年入百万的创业者,不再是“别人家的孩子”,不再是那个背负着一大家子期望的顶梁柱。所有外界赋予你的、你自己拼命堆砌的指数,啪,清零了。
你是什么?
你是1。
这个“1”,才是最要命的,最根本的,最被我们忽略的东西。
我有个哥们儿,前几年在大厂混得风生水起,P8,手下带着几十号人,天天嘴里都是“生态化反”、“底层逻辑”、“赋能闭环”。我们一起吃饭,他三句话不离他的项目,他的团队,他下个季度的KPI。他整个人,就是他那个巨大的“N次方”的化身。
然后,去年,一个寒冬下来,整个业务线被砍。他成了毕业大军中的一员。
刚开始那几个月,他整个人是懵的。他说,他感觉自己被掏空了,好像走在路上都是透明的。以前出门,他是某某大厂的某某总,现在他出门,就是个无业游民。他那个曾经光芒万丈的X,他的学历、他的履历、他的能力,在那个瞬间,指数被清零了。
他躲在家里,不见人,天天打游戏,昼夜颠倒。我们都以为他要废了。
结果,半年后,他突然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是他自己做的木工。一个歪歪扭扭的小板凳,刷着不均匀的漆。配的文字是:“今天,我是一个快乐的木匠。”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那段时间,把自己彻底放空了。他不再想什么“认知飞轮”,也不再复盘什么“项目得失”。他就是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他问自己:抛开那些Title和KPI,我到底是谁?我到底喜欢什么?
他想起来,小时候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用积木搭房子。那种专注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具体的东西的快乐,是他后来写过无数PPT、开过无数战略会都无法比拟的。
于是,他报了个木工班。从怎么磨刨子、怎么认榫卯开始学。他说,当木屑在他指尖飞舞,当一块粗糙的木头在他手里慢慢有了形状,他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
他不再是那个复杂的X的N次方。
他就是那个简简单单的“1”。一个喜欢动手,能从创造中获得最纯粹快乐的人。
这个“1”,就是他的“零次方”状态。是他一切的基石,是一切的起点。这个“1”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坚不可摧。因为这不是别人给的,这是他自己。
你看,零次方不是毁灭,它是一种回归,一种还原。
它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哭,把所有委屈都冲刷干净;也像是一次彻底的断舍离,把所有不再需要的东西都扔出你的生活。它让你有机会停下来,喘口气,看看那个被各种指数压得喘不过气的、最原始的自己。
我们总害怕“从头再来”,觉得那意味着失败,意味着前功尽弃。
但“零次方”告诉我们,从头再来,不是从“0”开始,而是从“1”开始。你过往的所有经历、所有踩过的坑、所有流过的泪、所有会心一笑的瞬间,它们没有消失,它们熔炼成了你这个“1”。这个“1”比你刚出发时那个懵懂的“1”,要厚重得多,坚韧得多,也智慧得多。
我越来越迷恋这种“零次方”的感觉。
比如,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旅行。没人认识你,没人知道你的过去。你可以穿着最邋遢的T恤在街边吃一碗五块钱的粉,也可以在某个小酒馆和陌生人胡吹海侃到天亮。那一刻,你不是谁的员工,不是谁的伴侣,不是谁的父母。你就是你,一个纯粹的观察者和体验者。你的社会身份,你的过往功绩,暂时“零次方”了。你回到了那个好奇的、鲜活的“1”。
又比如,去学一门八竿子打不着的技能。像我最近,一个码字的,突然跑去学调酒。笨拙地记配方,笨拙地摇晃雪克壶,摇得满身都是。在调酒师眼里,我就是个纯粹的菜鸟。我过去写的那些文章,获得的那些稿费,在这里,毫无意义。我必须像个小学生一样,从“盎司”和“毫升”开始。
这个过程,屈辱吗?不。自由吗?TMD太自由了!
因为在“零次方”的状态下,你卸下了所有“我应该很牛逼”的包袱。你可以犯错,可以出糗,可以问最白痴的问题,而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你。这种感觉,简直是精神上的马杀鸡,把那些僵硬的、紧绷的、自我设限的神经,一寸一寸地给你揉开。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追求“成为”的世界。成为一个更成功的人,成为一个更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更符合期待的人。但“零次方”的智慧在于,它提醒我们,在“成为”(becoming)之前,你首先要“是”(being)。
是你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1”。
这个“1”是你熬夜时依旧会为你闪光的梦想,是你疲惫不堪时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善良,是你被全世界误解时依然选择相信自己的那点倔强,是你看到一部好电影、听到一首好歌时,那种最直接的、无法言说的感动。
这些,才是构成你生命质地的东西。这些,才是你无论被生活怎么蹂躏,都应该死死攥在手里的东西。
所以,朋友,如果你也觉得累了,倦了,被那个不断膨胀的指数压得喘不过气了。
不妨,试着给自己的人生,来一次“零次方”。
不是叫你辞职,不是叫你分手,不是叫你抛弃一切。而是在精神上,给自己一个“归一”的许可。
找个周末,关掉手机,不带任何目的地去坐一趟公交车,看看窗外的风景,看看那些为生活奔波的陌生面孔。或者,去报一个你一直想学但总觉得“没用”的兴趣班,画画、跳舞、捏陶……去心甘情愿地当一个笨拙的初学者。再或者,就只是发发呆。允许自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就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风吹过皮肤,感受阳光洒在眼皮上的温度。
把那些沉重的、复杂的、让你焦虑的N次方,暂时清零。
去找到你那个“1”。
然后你会发现,当喧嚣散尽,你重新站在这个坚实的“1”之上,你才拥有了真正的力量。那是从你生命最深处长出来的力量,它可以支撑你,去面对下一个二次方、三次方、N次方。
但这一次,你会更清醒,更从容。因为你心里清楚,无论那个最终的数字是多少,无论那个雪球滚到多大。
你永远,都拥有那个无价的、闪闪发光的“1”。
而这,就是一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