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
你是不是也这样?想写个人,搜肠刮肚半天,最后憋出来的就是“他很高,很帅,眼睛像星星”。

完了。
词穷了。
我跟你说,这简直是写作初学者的头号通病,比错别字还命大。你以为你描绘了一个帅哥,其实读者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贴着“帅”字标签的纸片人,风一吹就倒,毫无分量,更别提什么灵魂了。
今天,我就想跟你掰扯掰扯这个事儿。不讲那些教科书上干巴巴的理论,什么“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听着就想打瞌睡。咱们就聊点实在的,能直接上手用的,一些可能有点“野路子”但巨好用的“骚操作”。
第一招,也是最狠的一招:扔掉形容词,去捡动词!
你记住,形容词是写作里最懒惰的词。
说一个人“勇敢”,这词儿有多空洞?但如果你写:
在所有人都吓得往后退的时候,只有他,捡起半块砖头,吼着就冲了上去,那姿势难看得要死,像一只被惹毛了的公鸡。
你看,我一个“勇敢”都没用,但你是不是觉得这家伙……嗯,挺有种的?甚至还有点画面感,有点好笑,但绝不空洞。
再比如,别写“她很紧张”。
写她怎么个紧张法?
她坐在那儿,两只手死死地绞着自己的衣角,那块布料都快被她拧出水来了。她不停地吞咽口水,喉咙里发出“咕咚”一声轻响,在安静的房间里,那声音大得吓人。
这就是用动作去“直播”角色的内心。角色的一举一动,一个微小的、不自觉的习惯,都比一百个华丽的形容词更能出卖他的内心。他是习惯性地抖腿,还是喜欢用手指敲桌子?他跟人说话时是直视对方,还是眼神飘忽?
别告诉我他是什么样的人,演给我看。
第二招:调动你的“五感”,做一个气味、声音和触感的“收藏家”
我们认识世界,靠的是什么?眼耳鼻舌身。可我们写作的时候,往往就只用了“眼”。
这太亏了!
你的人物,他应该是有“味道”的。
- 一个常年泡在图书馆的老教授,他身上可能不是什么古龙水味,而是 旧书页的霉味、淡淡的烟草味和一点点风油精的清凉 。你一闻到这个味道,这个人的形象是不是就立体了?
- 一个刚从工地回来的工人,他身上混杂着 汗水的咸湿、劣质烟草的辛辣和混凝土的粉尘气 。这味道,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勋章。
还有声音。
别只写“他说话了”。他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 是像砂纸磨过木头那样, 粗粝又沙哑 ?
- 还是像清晨的溪水, 叮咚作响,清澈见底 ?
- 或者是那种常年发号施令的领导, 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像小石子一样砸在地上,掷地有声 ?
触感就更妙了。
和他握手是什么感觉?是一手的老茧,像握住了一块粗糙的树皮?还是湿冷黏腻,像抓了一条滑手的鱼?
把这些感官的细节,像撒胡椒面一样,不经意地撒在你的文章里。这些细节会让你的角色瞬间变得可感、可知,读者仿佛能触摸到他,闻到他,听到他。这种沉浸感,是任何“他很高很帅”都给不了的。
第三章:去翻他的“垃圾桶”,看看他的“装备栏”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不是由他自己定义的,而是由他周围的一切定义的。
想写好一个人,别死盯着他本人看,去看看他的“窝”。
- 他的办公桌是 乱成一团,外卖盒子堆成山,键盘缝里塞满了零食碎屑 ?还是 一尘不染,所有东西都按九十度角摆放,像个强迫症晚期患者 ?
- 他的手机屏保是 当红的流量明星 ,还是 一个笑得傻乎乎的孩子的脸 ?手机壳是 磨得掉了漆的透明壳 ,还是 印着“本人已死,有事烧纸”的搞笑标语 ?
这些东西,比他自己的独白更能暴露他的性格、他的生活状态、他的品味,甚至他的秘密。
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他用的东西,就是他的“装备栏”,每一件“装备”都在说话。
那个女孩穿了一双洗得发白的帆布鞋,鞋带一丝不苟地系成了蝴蝶结。她背着一个巨大的双肩包,包上挂着一个格格不入的、看起来很贵的手办挂件。
你看,这几句话里信息量有多大?节俭(洗得发白的鞋),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蝴蝶结),可能还是学生或者“负重前行”的人(巨大的双肩包),内心有自己的热爱和一片小天地(昂贵的挂件)。
别让你的角色“裸奔”出场,给他穿上衣服,给他一个背包,让他生活的空间充满细节。这些细节就是故事的钩子,勾着读者去想:他为什么会这样?
终极必杀:给他一个“该死的”矛盾点
完美的人不存在。无聊的人才完美。
真正让人着迷的角色,都是矛盾的集合体。
- 一个外表冷酷无情的杀手, 唯一的爱好是回家给他的多肉植物浇水 。
- 一个在讲台上引经据典、不苟言笑的历史老师, 私底下却是重金属摇滚乐队的主唱 。
- 一个看起来最精明、最会算计的商人, 却会因为路边一只流浪猫而心软,每天偷偷去喂它 。
这种反差,这种矛盾,就是人性本身最迷人的地方。它打破了标签,打破了刻板印象,让角色一下子变得深不可测,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这个矛盾点,就是角色的“灵魂裂缝”,光,就是从这道裂缝里照进来的。它让角色不再是一个扁平的功能性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和你我一样会纠结会挣扎的“人”。
所以,别害怕让你的角色“不完美”。让他有点小怪癖,有点见不得人的小爱好,有点和外表不符的内心世界。读者会因为这些“不完美”而爱上他。
好了,聊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
别再用脑子去“设计”人物,要用心去“观察”生活。
你现在就可以放下手机,去看看你身边的人。那个在咖啡馆里敲电脑的男人,他为什么不停地扶眼镜?那个在地铁上打瞌C睡的阿姨,她的购物袋里装了什么?那个跟你擦肩而过的外卖小哥,他头盔下是什么样的表情?
生活里到处都是写不完的角色,他们比你想象的任何人物都要生动一万倍。
去观察,去感受,去记录。然后,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最朴素也最真诚的文字写下来。
相信我,当你开始这么做的时候,你笔下的那些“他”和“她”,就真的开始呼吸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