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嘛,作为一个在这个“东部”长大,从小被各种英语教学折磨、又幸运地在西方世界摸爬滚打过几年的人,对这“东部的英语”啊,真是爱恨交加,感触良多。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标签,更像是一幅斑斓的画卷,每一笔都带着不同地域的风情,不同民族的智慧,还有,嘿,不同的“坑”。
你知道吗?我刚到国外那会儿,自信心简直爆棚。在国内,我英语考试从来都是尖子生,听力、阅读、写作,哪个不是信手拈来?可到了真的语境里,我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个“聋子”加“哑巴”。那种挫败感,说真的,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胃里有点儿抽抽。我的英语,怎么说呢,太“标准”了,太“教科书”了,就像是博物馆里那些被精心擦拭过的文物,漂亮是漂亮,可就是少了点儿烟火气,少了点儿活生生的“人味儿”。

当时,我的一个印度裔朋友,她叫Priya,说话那语速,像机关枪扫射,音调高低起伏,跟唱Rap似的。刚开始,我压根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只能傻笑。可慢慢地,我发现她总能用最直接、最生活化的方式表达,而且她的表达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和独特的魅力。比如,我们讨论项目进度,她会直接说:“ Look, boss, this is not happening. We need to push the vendor, like yesterday! ” 而我呢,可能还在脑子里斟酌:“ Well, in my humble opinion, it appears that the current progress might not be entirely aligned with our initial timeline, and perhaps some strategic adjustments could be considered to expedite the process. ” 天呐,我自己都觉得啰嗦死了,听众早睡着了。这不就是东部英语和西方思维在交流效率上的一个典型碰撞吗?我们有时候太注重“面子”,太讲究“委婉”,结果把自己绕进去了。
再说说咱们东亚这边,尤其是像我们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学英语那叫一个“刻苦”。从小学到大学,单词背得滚瓜烂熟,语法规则倒背如流。可一旦开口,就好像舌头打了结,发音总是带着母语的烙印。那个“r”和“l”不分,那个“th”发成“s”或“f”,还有那个“v”和“w”的纠结。这可不是我们不想发准,而是我们口腔肌肉的运动习惯,从小就是那样嘛!改,那真是要脱层皮。但更深层次的,是我们的思维模式。
你想想,中文里,我们习惯主语省略,习惯用大量上下文去补全意义,说话往往比较间接。比如,你想约人吃饭,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晚上有空吗?要不咱们找个地方坐坐?”这听起来多舒服啊。可直译成英文:“ Are you free tonight? Or how about we find a place to sit? ” 老外可能就懵了,坐坐是啥?喝咖啡还是吃饭?他们更习惯直接问:“ Hey, wanna grab dinner tonight? ” 这种直来直去,对我们来说,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冲”,有点“没礼貌”。但这就是文化差异。我们的“东部英语”,很多时候,就是把这种文化基因,悄悄地、甚至是不自觉地,移植到了英文表达里。
我有个韩国朋友,他说话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在句子末尾加上“ …you know? ”或者“ …right? ” 刚开始,我以为他是在确认我有没有听懂,后来发现,这更像是一种语气词,一种寻求共鸣,或者说,一种带着点儿腼腆的自我确认。这种表达,在他们的母语里,或许对应着某种非常自然的语气习惯,但在英语里,如果用得太多,可能会让人觉得你不太确定自己的观点,或者缺乏自信。但这,也是一种“东部的英语”特色,不是吗?它带着母语的体温,带着文化的烙印,它在努力地在异质语言中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而且,我发现,我们这些“东部”的朋友,在表达“不确定”或者“拒绝”的时候,那简直是艺术大师级别的。西方人可能直接说:“ No, I can't do that. ” 或者“ I disagree. ” 我们呢?哎呀,那可不一定。我们会说:“ That's an interesting idea, but perhaps we could explore other options? ” 或者“ I'll think about it and get back to you. ” (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这种“曲线救国”的表达方式,虽然有时候会导致沟通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误解,但它背后是东方文化中对“和谐”、“不伤和气”的极致追求。我们的“东部英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它不直接,它含蓄,它像一幅山水画,留白处尽是韵味。
当然了,这种“东部的英语”绝不是铁板一块。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菲律宾英语、中国英语、日本英语……每个地方的英语,都有它独特的旋律和词汇。新加坡人可能会把“ take a bath ”说成“ bathe ”,把“ eat dinner ”说成“ take dinner ”,还喜欢在句末加个“ lah ”或“ lor ”。菲律宾人讲话语调偏高,像唱歌一样,而且他们的英语词汇里,甚至会混入一些他加禄语的表达。这都是“东部的英语”啊,它们像一个个独立的小星球,各自围绕着自己的文化引力运行,又共同构成了“东部英语”这个璀璨的星系。
所以,当我们谈论“东部的英语”时,我们真的不应该只盯着那些所谓的“口音”或者“不标准”的发音。那太肤浅了,也太傲慢了。口音,那只是我们从小到大,舌头、声带、口腔肌肉,在母语环境里形成的一种习惯而已。就像法国人说英语带着法国腔,德国人说英语带着德国腔一样,这有啥好大惊小怪的?重要的是,这些“东部的英语”背后,承载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用一种外来语言,去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世界观。
在我看来,“东部的英语”它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财富,一种多元。它打破了传统英语学习中那种“唯英美腔是瞻”的狭隘观念。它让我们看到,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已经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专属,它正在被世界各地的人们重塑、再创造。那些听起来有点“奇怪”的句子,那些“非标准”的表达,恰恰是它生命力的体现。它们在无声地告诉我们:语言是活的,文化是流动的,而交流,更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和尊重的过程。
所以,下回你再听到某种带着浓厚地方色彩的“东部的英语”时,不妨停下来,多一点好奇,少一点评判。去听听他们说话的语调里,是不是藏着一种特有的热情?去琢磨琢磨他们的措辞里,是不是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智慧?我敢打包票,你会发现一个新天地。那不是错误,那是特色;那不是障碍,那是桥梁。它连接着东方与西方,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连接着每一个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发声的“东部人”。而我,作为其中一个,为我的“东部英语”感到骄傲,它带着我的故事,我的文化,我的全部。它,就是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