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哥们儿,姐们儿,咱们聊聊“大学”这事儿呗。别误会,我说的不是你那个四年制、拿毕业证的“大学”,也不是朋友圈里那些“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的泛滥鸡汤。我指的是那本薄薄的、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大学》。说实话,我刚接触这玩意儿的时候,心里是犯嘀咕的: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嚼文嚼字讲儒家那一套?可后来啊,我才发现,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句话,简直就是给咱们这些在青春泥沼里摸爬滚打的人,递过来的一盏灯,一块垫脚石。
你想想看,咱们刚踏进大学校门那会儿,是啥状态?是不是一边觉得自己“老子天下第一”,终于摆脱了高中题海,可以撒欢儿了;一边又悄咪咪地焦虑,未来在哪儿?专业好不好?毕业能干嘛?周围的同学,个个看起来都比你强,或者至少比你更有目标。那种迷茫、那种虚无,就像八月的桑拿天,湿漉漉地、黏糊糊地,把你裹得透不过气。那时候,我特爱往图书馆钻,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逃避。随便翻翻书架,无意中就撞上了《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时脑子里只有两个字:呵呵。

“明明德”:摸索自己的那束光
“明明德”,听着特玄乎,是吧?我当初觉得,这不就是让咱们发现自己身上那些美好的品德嘛。可问题是,我连自己是谁都还没搞清楚呢,哪里来的“明德”?
大学头两年,说白了,就是个“找自己”的历程。你可能会突然迷上摄影,花大把时间泡在暗房里,冲洗出第一张照片时,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现在还记得不?或者,你像我一样,莫名其妙地加入了辩论队,每天晚上跟一帮“杠精”争得面红耳赤,从一个观点被驳得体无完肤,到后来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逻辑。这些,不就是“明明德”吗?它不是让你去背诵道德经,而是让你在各种尝试、各种碰撞中,一点点地,把心里那团原本混沌的“光”给擦亮。
我有个朋友,叫小胖(当然不是真名),特别内向。大学四年,就干了一件事儿——写代码。他写起代码来,整个世界都静止了,眼睛里有光。别人出去唱歌、聚餐,他宁愿窝在宿舍敲键盘。大家都觉得他特“宅”,可他最后毕业去了国内最顶尖的互联网公司,成了技术大牛。我问他,你大学四年都没怎么出去玩,遗憾不?他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说:“我不是在玩吗?写代码就是我最大的乐趣,我在我的世界里,找到了我自己。”你看,这不就是“明明德”?找到那个让你心甘情愿投入、让你感到充实、让你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我”的东西。这个过程,有时候挺孤独的,甚至有点像在深海里摸索,伸手不见五指,但当你真正触碰到那束属于你的光时,你会发现,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格物致知”:别光傻学,要会琢磨
然后是“格物、致知”。这四个字,我觉得简直就是大学学习的终极指南。以前高中,老师讲什么,咱就背什么,题目怎么考,咱就怎么答。可大学不一样啊,它开始教你“为什么”。
还记得我上心理学导论课的时候,老师放了一段视频,是关于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看完之后,我们小组七八个人,愣是吵了两个小时,从人性本善吵到人性本恶,从社会结构吵到个人选择。那时候,我才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什么叫“思考”。原来知识不是塞给你就完了,它得在脑子里转好几圈,跟你的经验、你的价值观碰撞,甚至引发一场“内战”,最后才能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格物致知”,不只是让你去读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你去观察生活,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我有个师兄,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钻研各种奇怪的社会现象,比如为什么很多人宁愿相信地摊文学,也不愿意看正经新闻?他为此跑去各种公园、社区,跟大爷大妈们聊天,记录他们的想法。最后,他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关于信息茧房和认知偏差的,拿了优秀论文奖。他说,这比他读了多少本心理学教材都管用,因为他真正地“格”了生活之“物”,然后才“致”到了真“知”。所以你看,别老抱怨大学老师讲得无聊,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那颗“格物”的心,有没有那个“致知”的劲儿。光是坐在教室里听,那叫上课,不叫“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那团乱麻般的内心世界
说到“诚意、正心、修身”,哎呀,这简直就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只不过没人给你打分。
你有没有过那种时候?为了在同学面前显得很厉害,夸大自己的成绩,或者假装对某个话题很懂,其实一知半解。这就是“不诚意”吧。然后呢?心里总有点虚,怕被拆穿,晚上睡不着觉,翻来覆去想白天说的那些话,这就是“不正心”啊。
大学里,诱惑太多了。社团活动、恋爱、游戏、兼职、考研、出国、考公……各种选择扑面而来,每个人都在奔跑,你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冲,生怕一不留神就被时代抛弃。这种焦虑,这种无所适从,简直就是“心”被各种欲望和恐惧搅成了一团乱麻。
我大学时,有个阶段特别迷茫,对未来完全没有方向感,每天就窝在宿舍打游戏。一开始觉得挺爽的,没人管,自由自在。可时间一长,心里那种空虚感就像潮水一样,把你淹没。我妈打电话问我最近怎么样,我都要撒谎说“挺好的,学习很忙”。那时候,我就在想,这算什么“修身”?身体是舒服了,可心呢?心就像被扔进了一个黑洞,什么都吸走了,什么也没剩下。
后来,我逼着自己戒掉了游戏,开始跑图书馆,开始去听各种讲座,哪怕听不懂也去。我发现,真正开始“修身”的第一步,就是直面自己的“不舒服”。承认自己迷茫,承认自己虚荣,承认自己懒惰,然后再一点点去改变。就像《大学》里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要先知道自己的“止”在哪里,知道自己想往哪个方向走,才能定下心来,才能真正安宁,才能清醒地思考,最终才可能有所“得”。这过程,漫长而痛苦,但绝对值得。它教会你,人啊,最难战胜的,往往是自己。
“亲民”:走出小我,去拥抱世界
“亲民”这事儿,我觉得是很多大学生容易忽略的。我们太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了,忙着自己的课业、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未来。可《大学》告诉我们,光顾着自己那点小宇宙,是远远不够的。
大学是个小社会,里面汇聚了天南海北的人。你可能来自小城市,第一次见到那么多来自大都市、眼界开阔的同学;你也可能家里条件优渥,第一次接触到那些需要靠勤工俭学才能完成学业的伙伴。这些人际交往,这些文化碰撞,本身就是一种“亲民”。
我记得我大三那年,参加了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去山区小学支教。在那儿,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孩子们淳朴的笑容,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简陋的教学环境……这一切都像一把锤子,狠狠地敲击着我的心。我突然意识到,我之前所有关于未来的设想,都太局限于我自己的小圈子了。那些孩子,那些在城市边缘挣扎的人,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希望,才是这个社会更真实、更广阔的底色。
“亲民”,不仅仅是跟身边的人搞好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去,去了解不同的人群,去感受这个社会的脉搏,去承担一份责任。你会发现,当你的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我”,而是开始关注“我们”的时候,你的格局会一下子变得不一样。你不再只是一个消费者,你可能开始想成为一个贡献者。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虽然艰难,但绝对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止于至善”:永远在路上,不追求完美
最后,咱们说说“止于至善”。至善,完美。听着就让人压力山大,是吧?谁能做到完美呢?
可我觉得,“止于至善”不是要你真的达到一个完美无缺的状态,那是不可能的。它更像是一个永远的指引,一个我们内心深处对更高尚、更美好事物的追求。它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尽力做到最好,要追求卓越,要心怀善念。
在大学里,你可能会遇到各种选择,有些选择甚至关乎你的人生底线。比如,你发现实验室里有同学造假,或者实习时公司做了些不光彩的勾当,你怎么办?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原则?这其实就是“止于至善”在现实生活中的考验。
我有个朋友,毕业后去了一家挺大的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公司的价值观跟他的预期偏差太大,甚至有些地方让他觉得不太道德。他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选择了辞职。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太傻,放弃了大好的机会。可他说,他每天早上醒来,都问自己,我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不是真的在往“至善”的方向努力?如果不是,那赚再多钱,他也睡不安稳。他后来自己创业,虽然辛苦,但我觉得他活得特别通透,特别有力量。
所以啊,这“至善”,它不是一个终点,它更像是一条无限延伸的跑道。我们永远在努力靠近它,永远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它,但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努力,这种对美好的向往,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有光彩。
结语:那本老书,成了我的生活指南
现在回过头来看,《大学》里那些短短的节选,竟然成了我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最朴素也最强大的精神支柱。它没有教我具体怎么写代码,怎么做营销,但它教会了我更根本的东西:如何做一个清醒、正直、有担当的人。
它就像一个老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轻轻地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嘿,别急,先弄明白自己想去哪儿,先把自己收拾利索了,其他的自然就来了。”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又会给你泼一盆冷水,提醒你,“别忘了,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很多人要去关怀。”
所以,如果你也正处于人生某个迷茫的十字路口,或者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却又无从下手,不妨也去翻翻这本老书。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在那些古老的文字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找到那束能照亮你前行道路的光。
大学,不止是学习知识、拿到文凭的地方,它更是一个人精神发育、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而《大学》这本看似枯燥的经典,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超越时间、超越地域的成长哲学。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困惑与渴望;它更是一张地图,指引着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混沌走向清明。
这,就是我眼中的《大学节选》。它不是历史的尘埃,而是活生生的智慧,永远在回响,永远在召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