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一个咖啡馆说起。
一个阳光斜斜地打进来,把空气里的尘埃照得一清二楚的下午,邻座的两个女孩在聊天,声音不大不小,正好能钻进我戴着降噪耳机的耳朵缝里。一个女孩说,她想辞职,去搞个“间隔年”,去大理或者什么别的远方,开个小小的花店,或者咖啡馆,或者就什么都不干,躺着。

多美的梦啊,对吧?我当时正被一个该死的PPT搞得焦头烂额,听到这话,心都跟着飞了。
但她朋友问:“那你钱够吗?”
她叹了口气,说:“肯定不够啊。所以我的前提是,得先攒够至少三十万。而且,我得先把家里那点事儿处理好,我妈身体最近也不太行。哦对了,我还得考个花艺师证,或者咖啡师证,不然去了啥也不会,不就成了笑话?”
你看,来了。
“前提”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幽灵,一个我们自己召唤出来的,无处不在的幽灵。它永远跟在梦想的屁股后面,像个尽职尽责的保安,在你每次想冲动一把的时候,冷冰冰地伸出手臂,拦住你,然后递给你一张写满了条款的清单。
一、我们都活在一张巨大的“前提清单”里,不是吗?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代人,好像特别擅长给自己设置前提。
想谈个恋爱?前提是,对方得有稳定的工作,看得过去的相貌,最好在一线城市有套房,或者至少有个首付能力。哦,三观得合,情绪得稳定,还得爱干净,会做饭……清单长得能绕地球一圈。
想换份工作?前提是,新工作的薪水必须比现在高30%,公司平台要更大,不能加班,领导要nice,同事不能奇葩。否则,“我还是在现在这儿凑合凑合吧”。
想学个新东西,比如弹吉他?前提是,我得先买一把好几千的单板琴,找一个最牛的老师,每天要保证能空出雷打不动的两小时来练习。结果呢?琴在墙角吃灰,因为“最近太忙了,没那个前提”。
我们就像一个要去打仗的士兵,不停地检查自己的装备。要最好的盔甲,最锋利的剑,最充足的粮草,还要等到一个万里无云、东南风起的完美天气。
我们总是在等一个完美的“前提”,结果把人生等成了一场漫长的“准备工作”。
这事儿特别诡异。我们明明生活在一个可能性前所未有地丰富的时代,想去哪儿,一张机票的事;想学什么,网上课程铺天盖地。但我们的行动力,却好像被这些无穷无尽的“前提”给绑架了,瘫痪了。
为什么?
我猜,一部分是因为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万一我搞砸了怎么办”的恐惧。设置前提,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就像在自己周围挖了一条护城河,河上吊着一座唯一的桥,而过桥的密码,就是那些我们自己都觉得苛刻到离谱的“前提”。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待在原地,告诉自己:“不是我不想过河,是时机未到,条件不成熟啊!”
多好的借口。骗自己,一骗一个准。
二、有些“前提”,是社会塞给你的,你甚至都没意识到
还有一种“前提”,更隐蔽,也更要命。
它不是你自己设置的,而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用各种明示暗示,悄悄植入你脑子里的。
比如,“三十岁前提得成家立业”。这句话简直是紧箍咒。好像一过三十,你就自动从一个鲜活的人,变成了一个“还没完成KPI”的产品。于是,为了赶上这个deadline,你开始把爱情当项目管理,把婚姻当任务清单。前提A、B、C都满足了,好,可以进入下一个流程了。至于到底爱不爱,那好像成了最不重要的一个“前提”。
比如,“成功的前提是你要比别人更‘卷’”。于是,996成了福报,007成了勋章。我们不敢停下来,不敢休息,生怕一不留神,就被时代的列车给甩下去。我们活得像一个个高速旋转的陀螺,而那个抽打我们的鞭子,就是“不能输”这个巨大的、无声的“前提”。
还有那些消费主义给你打造的“前提”:“拥有一个名牌包,是精致生活的前提。”“开一辆好车,是获得尊重的前提。”“用上最新的电子产品,是跟上潮流的前提。”
这些“前提”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我们的欲望,定义着我们的价值。我们拼命地去够那些“前提”,以为够到了,就能得到幸福这张入场券。结果呢?够到了一个,又会出现下一个。就像玩一个永远无法通关的游戏,我们只是在不断地,为别人的游戏规则,付费。
这种感觉,就像你走进一家餐厅,菜单上写着“本店招牌菜:幸福”。你兴奋地点了单,服务员却微笑着说:“先生,点这道菜的前提是,您需要先消费完我们店里所有的前菜、汤品和副菜哦。”
于是你开始拼命地吃。吃到撑,吃到想吐,最后恍惚间抬头,发现那个叫“幸福”的招牌菜,好像早就下架了。
三、掀翻桌子!去他的“前提”
说真的,我越来越觉得,人生最爽的活法,就是学会掀桌子。
掀掉那些不必要的,捆绑你的,让你动弹不得的“前提”。
我认识一个哥们儿,一直想做个旅行vlogger。他给自己列的前提清单能吓死人:要买索尼A7S3,要配齐大三元镜头,要学好PR和AE,要能说会道,还要有独特的脚本创意……两年过去了,他的B站账号上,只有一个孤零零的“Hello World”视频。
后来他被公司裁员了,心一横,拿着一部破手机,揣着最后一点积蓄,就上路了。没钱住酒店,就睡青旅,甚至睡帐篷。没钱下馆子,就自己买菜做。他的视频,画质不咋地,剪辑也糙,但他镜头下的那些人和故事,那些日出和星空,真实得一塌糊涂。
他扔掉了所有“前提”,结果,他直接抵达了“结果”。
他的粉丝不多,但每个都是铁粉。他说,他从没像现在这样感觉自己“活着”。
你看,很多时候,我们缺的根本不是那些所谓的“前提条件”,我们缺的,是那个“去他的,老子现在就干”的勇气。
真正的热爱,本身就是最大的前提。 真正的行动,会为你创造出所有的前提。
想画画,一张纸一支笔就够了,梵高当年连颜料都买不起。想唱歌,打开手机录音功能就能唱,而不是非要等到自己练成了歌神。想爱一个人,就带着你那颗滚烫的、或许还有点笨拙的心去爱,而不是拿着一张冰冷的EXCEL表格去打分。
四、当然,我不是说所有“前提”都是垃圾
别误会,我不是在鼓吹一种盲目的、不计后果的莽撞。
有些“前提”,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地基,你跳不过去。
你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前提就是你必须啃下那些厚得能砸死人的医学著作,经历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和严苛的临床训练。这没得商量。你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前提就是你得管住嘴,迈开腿,跟那些垃圾食品和懒惰的念头死磕到底。你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前提往往是高度的自律。
这些“前提”,我称之为“硬前提”。它们是通往某个目标的必经之路,是建造高楼必须打下的坚实地基。它们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和秩序。
我们要对抗和抛弃的,是那些“软前提”。
那些由恐惧、虚荣、懒惰和外界噪音编织成的,看似必要、实则虚妄的心理障碍。它们不是地基,它们是围墙,是监狱。
所以,关键在于分辨。
哪些“前提”,是帮助你起飞的跑道? 哪些“前提”,是捆住你双脚的锁链?
这需要我们一次次地问自己,剥开层层包裹的社会规训和自我欺骗,直面那个最核心的,最赤裸的欲望:
“我到底想要什么?”
当你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你会发现,人生这张菜单上,真正需要你点的菜,其实并不多。而通往那道菜的路上,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
就是你现在就出发。
就是现在。
所以,你的前提……是什么呢?那个真正拦着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