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
就是,整个人像是被拧到极限的发条,咯噔一声,松了。不是一下子垮掉,而是进入一种缓慢的、无可奈何的、持续的能量流失状态。你明明还在往前走,每天打卡、开会、写PPT,x轴上的时间在坚定地右移,但你内在的某种东西——姑且称之为“生命活力值”吧,那个y值,它在往下掉。

掉得悄无声息,但锥心刺骨。
那时候,我脑子里第一次蹦出一个冰冷的数学名词:减函数。
一个在x轴上越走越远,y值却越来越小的函数图像。一条义无反顾、奔向深渊的曲线。听起来,简直丧得不行,对吧?我们从小被教育的,都是要当“增函数”啊!成绩要递增,职位要递增,财富要递增。增长,才是政治正确。
可今天,我偏要为“减函数”正名。因为我活了小半辈子,越来越觉得,人生里那些最深刻的转折、最通透的智慧,恰恰藏在这条不讨喜的、向下的曲线里。
先别急着反驳,我们先扯回数学课本
减函数这哥们儿,定义特简单: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₁、x₂,当x₁ f(x₂),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
翻译成人话就是:你的输入(x)在增加,但你的输出(y)在减少。
你付出的时间越来越多,得到的快乐却越来越少。你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感觉到的真诚却越来越少。你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心的满足感却越来越少。
你看,生活里,减函数简直无处不在,像个幽灵。它最经典的形象,就是你手机右上角的电池图标。时间(x)一分一秒地过去,电量(y)一格一格地消失。一条完美的、令人焦虑的减函数曲线。
我们本能地恐惧它。因为“减”意味着失去、衰退、消亡。我们拼命给手机插上充电宝,试图把这条曲线强行掰头向上。我们也拼命给自己打鸡血、喝咖啡、上补习班,试图让我们人生的各项指标,永远保持上扬姿态。
但我们都心知肚明,这不可能。
人生这道题,处处是“减函数”陷阱,也处处是生机
1. 热情与工作的“边际递减效应”
刚入职那会儿,你记得吗?像打了鸡血的兔子,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走。做一个项目,成就感爆棚,感觉自己能撬动地球。那时候,投入(x)和回报(y)几乎是正相关的,一条陡峭的增函数曲线。
几年过去。你成了老油条,业务熟练,但心气儿没了。升职加薪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你付出的辛劳和熬掉的头发。重复的会议,扯皮的流程,你投入的时间、精力(x)越来越多,但从中获得的成就感、新鲜感、幸福感(y)却在断崖式下跌。
这就是典型的工作热情减函数。
很多人在这条曲线上,把自己活成了一根快要燃尽的蜡烛。他们试图用更大的x(加更多的班),去换取一个不再增长甚至开始下跌的y。结果呢?Burnout(职业倦怠)。
这时候,聪明的玩家,会选择主动踩刹车,甚至换赛道。他们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减少工作时间(减小x的增量),去换取生活质量(另一个y)的提升?或者,干脆跳出这个函数模型,去寻找一个新的、能让自己重新“增”起来的领域。
2. 关系里的“激情消退曲线”
这个更好理解了。爱情刚开始的时候,牵个手都能脸红心跳半天。每一次约会(x增加),亲密度和新鲜感(y)都飙升。
时间久了,成了老夫老妻。日子是安稳了,但多巴胺的分泌量(y),随着相处时间(x)的增加,呈现出一条无可避免的下降曲线。曾经的心动变成了左手摸右手,曾经的彻夜长谈变成了“今天吃啥”和“孩子作业写完了吗”。
很多人因此感到恐慌,觉得是“不爱了”。他们拼命制造浪漫,送各种礼物,试图让y值回升。但往往收效甚微。
但你看,真正智慧的伴侣,他们不跟这条减函数硬刚。他们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在这条曲线的下方,开拓出了另一条新的函数曲线——亲情、默契、恩情。激情(y₁)在减少,但信任和依赖(y₂)在增加。这是一种函数的迭代,是接受“减”,才能迎来的“增”。
3. 认知的“邓宁-克鲁格效应”
这个心理学效应,简直是减函数的完美写照。
你刚学一个新东西,比如弹吉他。学会了几个和弦,弹了首《小星星》,你觉得自己简直是音乐天才,自信心(y)爆棚。这是“愚昧之巅”。
然后你继续深入学习(x增加),接触到乐理、指弹、各种复杂技巧,你突然发现,自己知道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你的自信心(y)开始疯狂下跌,跌入“绝望之谷”。你看,从“愚昧之巅”到“绝望之谷”,就是一条认知上的减函数曲线。
多少人就停留在了这个谷底,放弃了。但只有走完这条下坡路,你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然后才可能开始真正的、扎实的、持续的攀升,走向“开悟之坡”。
那个让你痛苦的、自信心不断被打击的“减函数”阶段,恰恰是筛选掉投机者、让你从入门到精通的必经之路。
拥抱减函数:下坡,是为了积攒冲向下一个顶峰的势能
说了这么多,我到底想表达什么?
我想说,我们得换个心态看“减函数”。它不完全是个坏东西。它是一种规律,一种节奏,一种智慧。
首先,减函数是“断舍离”的数学模型。
我们的精力、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当你屋子里的杂物(x)越来越多时,你的生活品质和心情(y)必然会下降。这时候,你需要主动执行一个“减函数”——扔东西。通过减少x,来提升y。
人生也一样。主动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减少无效的信息输入,减少物质上的欲望。这个“做减法”的过程,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函数一个向上的拐点。
其次,减函数是“蓄力”的物理学隐喻。
滑雪为什么好玩?因为有下坡。你从高处滑下,势能转化为动能,那风驰电掣的感觉,是纯粹的上坡无法给予的。你的人生,不可能永远在爬坡,会累死。总要有一些“下坡”的时间,让你喘口气,积攒能量,看看风景。
这个下坡,可能是你失业后的一段空窗期,可能是你大病一场后的休养,也可能是你主动选择的一次“躺平”。世界在飞速前进(x在增大),而你选择暂时停下来、慢下来(y在减小),这不叫倒退,这叫战略性蛰伏。
你把别人用来内卷的时间,用来读书、思考、陪伴家人、锻炼身体。你是在为下一段更陡峭的增函数曲线,积攒最宝贵的势能。
所以,真正的高手,都懂得驾驭减函数。
他们会在职业生涯最顶峰的时候,选择慢下来,去学习新东西;他们会在众人追捧的时候,保持清醒,主动减少曝光;他们会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选择极简的生活。
他们不是在倒退,他们是在调整函数的形态,是在为更长远的、更健康的、更可持续的“增长”,打下地基。
别再害怕那条向下的曲线了。
当你感觉自己在走下坡路时,别慌。问问自己,这是被动的坠落,还是主动的选择?如果是前者,那就去找到那个让你不断消耗的x,然后勇敢地改变它。
如果,这是你主动选择的“减法”,那么,恭喜你。
你正在经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请享受这段“减函数”的旅程吧。感受风从耳边掠过的声音,欣赏沿途被你忽略已久的风景。
因为你知道,这条路的尽头,不是深渊,而是下一个更壮丽的上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