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思想主张:一个明朝“异端”如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偶像?

嘿,朋友,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就是……感觉自己活在一个巨大的、无形的套子里。从小到大,总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好好学习是应该的,找个稳定工作是应该的,到了年纪结婚生子是应该的。这些“应该”就像一条条绳索,把你捆得结结实实,让你喘不过气。你心底明明有个声音在呐喊,想挣脱,想做点不一样的事,但你环顾四周,发现大家都在这个套子里,于是你又默默地把那个声音摁了下去。

李贽的思想主张

如果你有过这种感觉,哪怕只有一瞬间,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和几百年前的一个“老疯子”隔空击掌了。

这个老疯子,就是李贽。

聊起李贽的思想主张,我总觉得用“思想家”、“哲学家”这些词来框定他,太没劲了,太小看他了。他根本不是那种待在书斋里,捻着胡须,摇头晃脑地搞理论构建的学究。

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用生命在呐喊、在冲撞、在“作死”的猛人。

他的思想,不是写在纸上的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而是从他骨头缝里迸发出来的火焰,带着血肉的温度,烫得那个虚伪的时代哇哇直叫。

核心炸弹:“童心说”——找回你的出厂设置

要说李贽思想的C位,那必须是“童心说”

听着是不是有点萌?“童心”?像小孩子一样天真?

别误会,李贽说的“童心”,可不是让你去玩泥巴、流鼻涕。他说的“童心”,是一种最原始、最真实、未经污染的真心。是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始的那个“你”,你的“出厂设置”。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这话什么意思?

他认为,人一生下来,那颗心是“绝假纯真”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饿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这颗心,是他一切思想的基石。

但后来呢?你开始读书,听“圣人”的教诲,学各种“道理”。这些东西就像一层层的灰尘,不断地覆盖在你那颗“童心”上。久而久之,你的真心被埋掉了,你学会了虚伪,学会了口是心非。嘴上说着仁义道德,心里想的却是功名利禄。

李贽把这些后天学来的“道理”和“见闻”称之为“假心”。他觉得,做学问、做人的终极目标,不是去堆砌更多的“假心”,而是要拼命地把这些垃圾给扫掉,让你那颗闪闪发光的“真心”——也就是“童心”——重新露出来。

这在今天看来,不就是叫我们“be yourself”、“保持真我”、“不忘初心”吗?

但在那个把《四书五经》奉为宇宙真理,把孔子的话当圣旨的明朝,李贽这番话,简直就是一颗扔进粪坑的炸弹。他等于在指着所有读书人的鼻子说:“喂,你们引以为傲的满腹经纶,很可能是一堆垃圾,它们正在扼杀真实的你!”

刺激不刺激?

对着权威竖中指:孔子算老几?

有了“童心说”这个大杀器,李贽就开始了他疯狂“开喷”的生涯。

他喷谁?他喷当时最大的权威——孔子和儒家思想。

在那个年代,孔子是什么地位?那是“圣人”,是神,是绝对正确。所有人的是非标准,都得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但李贽偏不。

他跳出来说: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意思是,你们这帮人,脑子都长在孔子身上了吗?孔子说对就是对,孔子说错就是错,那你们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呢?都喂狗了?

他觉得孔子也就是个普通人,一个很牛的普通人,但他不是神。他的话,在当时那个时代可能是对的,但过了几千年,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怎么可能还句句是真理?

他就像一个拿着大锤的朋克,对着那个看似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实则内部已经腐朽不堪的“孔家店”,一锤子一锤子地砸,砸得那些道貌岸然的卫道士们心惊胆战,哇哇乱叫。

他评价历史人物,也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比如秦始皇,在传统儒家眼里,那就是个暴君,板上钉钉的坏蛋。李贽却说,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是“千古一帝”,功劳大大的。

他这种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人间清醒”。他用行动告诉世人:别迷信任何人,别迷信任何书,用你自己的脑子去想,用你自己的心去感受!

接地气的实在人:穿衣吃饭就是天理

你以为李贽光会批判?那又错了。他不是那种只知道破坏的愤青。

他砸烂了那个虚伪的道德神龛之后,要建立什么呢?

他要建立一个非常实在、非常接地气的世界观。

当时的理学家们最喜欢谈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他们把人的正常欲望,比如吃饭、穿衣、爱美、赚钱,都看成是低级的、需要被克制的“人欲”。

李贽对此嗤之以鼻。

他直接喊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口号: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什么意思?老子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是天底下最正常不过的道理!这里面就蕴含着“天理”!你跟我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干嘛?

他认为,人追求物质利益,想过好日子,一点都不可耻。商人逐利,农民种地,这都是天经地义的。那些嘴上说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背地里却男盗女娼、贪得无厌的伪君子,才是最恶心的。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钱的重视,也公开承认人的私心是无法避免的。这种坦诚,在那个“君子”扎堆的时代,简直是一股泥石流。

他把人从道德的云端,一把拉回了热气腾腾的人间。他告诉你,承认自己的欲望,尊重自己的需求,踏踏实实地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道。

超越时代的呐喊:凭什么说女人见识短?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只是思想上的“叛逆”,那接下来这一点,就足以让他被钉在“异端”的耻辱柱上了。

那就是他对女性的态度。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在那个女性被当作男人附属品、被一双“三寸金莲”牢牢锁住的时代,李贽,一个大男人,居然公开为女性发声。

有人跟他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能懂什么?”

李贽当场就怼了回去:

“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这段话,今天看都觉得掷地有声!

他说,人的生理有男女之分,这没问题。但你说人的见识也有男女之分?这怎么可能!你说见识有高低长短之分,也行。但你要是说男人的见识就一定高,女人的见识就一定短,这更是扯淡!

他盛赞卓文君、蔡文姬这些有才华的女性,认为她们的才情见识,远超当时许多男人。

你敢信吗?这是一个生活在公元16世纪的中国男人说出的话。当欧洲还在烧女巫的时候,李贽已经开始探讨性别与见识无关的命题了。

这种超越时代的远见和悲悯,才是他最让我敬佩的地方。他不仅看到了读书人的虚伪,也看到了整个社会结构对另一半性别的压迫和不公。

他的一生,就是他思想的注脚

李贽的思想,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他的一生,就是对他思想最生动的诠释。

他辞官,剃发,但不入寺庙,自称“无发之人”,混迹于市井,和商人、平民交朋友。他把自己的著作取名为《焚书》《藏书》,意思就是要烧掉那些假道学的书,收藏起真正值得读的书。

他的行为,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离经叛道,就是疯癫。

最终,这个“疯子”的结局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被当成“异端邪说”的源头,被捕入狱。在狱中,七十六岁的他,用一把剃刀,割喉自尽。

临死前,狱卒问他:“和尚,你为什么这样?”

他从容地回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他用自己的死亡,完成了最后一次对这个虚伪世界的反抗。

他活成了他想的样子,也死得像一个真正的战士。

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李贽?

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然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上的“套子”一点也不比明朝少。

“内卷”的压力、“成功学”的焦虑、“消费主义”的陷阱……新的“假心”无时无刻不在包裹我们。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李贽那样的呐喊,来提醒我们:

嘿,别忘了你心底那个声音!

别忘了你那颗未经污染的“童心”!

去思考,去质疑,去感受,去活成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被规定好的角色。

这,或许就是李贽这个几百年前的“老疯子”,在今天依然能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真正原因。他不是一个历史符号,他是一位永远年轻的朋友,一位精神上的战友。

暴打柠檬红
  • 本文由 暴打柠檬红 发表于 2025-10-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983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