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提到《雨巷》,我脑子里就自动播放出那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画面感,绝了!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一个场景,一首诗,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像潮湿的空气一样,浸润了你的整个青春。而那个把这“雨巷”刻进我们灵魂深处的男人,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就是戴望舒,那个我们熟悉的,又可能不是那么熟悉的“雨巷诗人”。
一、 那个撑伞的背影,到底是谁的魂儿?

嘿,我跟你讲,我第一次读《雨巷》的时候,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个电影画面:小巷深处,烟雨蒙蒙,一个姑娘撑着伞,背影清瘦,步履轻盈,又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这诗,简直就是个自带BGM的MV。但问题来了,我们都记得那“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可谁是那个写下这些的“匠人”呢?
就是他,戴望舒。一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文雅、带着点古典气息的诗人。他不是那种吆五喝六、恨不得把心肺都掏出来给你看的诗人,不,他更像个躲在角落里,默默观察世界的哲学家。他的诗,不像李白那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也不像杜甫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沉重。戴望舒的文字,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像江南的梅雨,温柔又绵长,悄无声息地,就把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给打湿了。
二、 从“雨巷”走出,他不是个“一招鲜”的诗人
很多人知道戴望舒,都是因为《雨巷》。嗯,这很正常,毕竟这首诗太经典了,简直是现代诗歌的“顶流”。但你可别以为戴望舒就只有这一首拿得出手的作品。那你就太小看他了!他这一生,虽然不算特别长,但他留下的文字,可远不止一个“雨巷”那么简单。
他骨子里,是带着法国香气的。你知道吗?戴望舒当年可不是个“土包子”,他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情有独钟。波德莱尔、瓦雷里,那些名字,在他笔下生根发芽,开出了带有中国江南特色的花。他的诗,常常是意象先行,不直接说破,而是通过一些象征、暗示,把情感和思想一层层地包裹起来。就像剥洋葱,每剥一层,你都会发现新的味道,新的泪点。
比如他的《我的记忆》,那一句“小园的寂寞,与我同在”,唉,简直就是寂寞本寂,把那种形影不离的孤独感,写到了极致。还有那首《望舒草》,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小草”,是他诗歌创作的集大成。里头那些句子,时不时地就跳出来,让你心里咯噔一下。他用最平常的字眼,却能敲打到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事,真不是盖的。
三、 诗人的一生:不是光风霁月,而是风雨兼程
你以为诗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吗?坐在高阁之上,喝着咖啡,敲着键盘,岁月静好?得了吧!戴望舒这一生,可不是光风霁月的,波澜壮阔,甚至有点悲壮。他不仅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一个在乱世中挣扎、求索的知识分子。
他的情感生活,嗯,怎么说呢,有点坎坷,甚至有点“狗血”。他爱过,狂热地追求过,也经历过失落。你看,他写《雨巷》的时候,据说正是他感情不顺,心情压抑的阶段。那姑娘,是不是他内心深处,对某种美好、某种纯粹的渴望呢?或者,只是他当时无处安放的,那份丁香一般的忧愁呢?谁知道呢。艺术嘛,很多时候就是痛苦的结晶。
更别提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了。抗战爆发,山河破碎,哪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能置身事外?戴望舒也一样。他去了香港,创办报纸,用笔作刀枪,对抗侵略者。后来,他甚至被日军逮捕入狱,受尽折磨。你想啊,一个写“寂寞雨巷”的诗人,一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却在狱中坚贞不屈,这反差,多大啊!那段经历,肯定也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子里,融入了他的血液,也必然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不再只是单纯的忧郁,而是多了一层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对民族未来的思考。
四、 细雨霏霏,心头那抹丁香色
我们再回到《雨巷》。这首诗,为什么能火这么久?为什么我们都背得滚瓜烂熟?我觉得,它击中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那种“若即若离的美感”的向往。
你看那姑娘,她“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这不就是一种共鸣吗?我们每个人在孤独的时候,在迷茫的时候,不都希望有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同类”,能不言不语地陪我们走一段路吗?那姑娘出现,又消逝,就像一个梦。她没说什么,却又好像说了很多。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却又“丁香一样的忧愁”,这种美,是带着缺憾的,是带着距离感的,所以才让人魂牵梦萦。
而且,你琢磨琢磨,“丁香”这个意象,多绝啊!它不像玫瑰那么热情似火,也不像牡丹那么富贵逼人。丁香,是那种开在晚春,带着点愁绪,带着点内敛,却又香气扑鼻的花。它的颜色,常常是淡淡的紫,或白,总归是清雅的。这不就完美契合了那份“寂寥”和“忧愁”吗?戴望舒用它,简直是神来之笔。
我总觉得,那雨巷,与其说是实景,不如说,是他心里的一个场景,一个关于希望、关于失望、关于等待、关于逝去的抽象空间。我们每个人心里,不都有这么一条“雨巷”吗?时不时地,就会在某个下雨天,或者某个心烦意乱的夜晚,把自己放进去,默默地走一段。
五、 诗人归去,诗意永存
戴望舒在1950年就离开了我们,享年只有44岁。想想看,一个如此才华横溢的诗人,生命却如此短暂,真是让人唏嘘。他经历过大半个世纪的动荡与变革,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爱恨情仇、家国情怀,都融进了他的诗里。
如今,距离他写《雨巷》已经过去了快一个世纪。可是你瞧,这首诗依然被无数人传诵,被无数人喜爱。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诗意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它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接抵达我们现代人的心灵。
所以啊,下次你再读《雨巷》,别只看那姑娘,也抬头看看,那个在雨中独自思索的诗人——戴望舒。他不仅仅是“雨巷的作者”,他更是我们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无法绕开、自带光环的名字。他用他的一生,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寂寥的雨巷里,诗意也从未缺席。而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至今仍在怀念他,仍在阅读他的原因。他的诗,就像那丁香花一样,香气悠远,萦绕不散。你说是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