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喂,哥们姐们,姐妹兄弟们!是不是经常在聊天的时候,或者写点东西的时候,脑子里明明想好了,结果手一抖,把“那”和“哪”给搞混了?别不好意思承认哈,这事儿太常见了!说真的,我以前也这样,对着屏幕愣半天,心想:“到底用‘那’还是‘哪’啊?!”简直是汉语世界里的两大“磨人精”!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俩小妖精,保证你听完我这篇“胡说八道”之后,再也不用在这俩字儿面前犯怵了!别看它们长得有点像,读音也挺接近,但骨子里啊,那可是天差地别,用途更是千变万化。

第一幕:迷茫的你,和抓狂的我
你想啊,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瞬间?朋友问你:“你最近去了那个新开的餐厅没?”你心里想回:“啊,那个啊,还没去呢。”结果,啪!你可能就打成了:“啊,哪个啊,还没去呢。”你看,一不小心,意思就全变味儿了。人家问你“那个(特定的)”,你反问人家“哪个(不确定的)”,是不是瞬间感觉自己有点……呆萌?
或者,你是不是也听过有人这样说:“你住那儿?”(想问你住哪儿)“你东西放哪了?”(想问你东西放那儿了)你说气人不气人?听着耳朵都痒痒,恨不得直接上手,帮他把字给掰正了!别急,别急,我知道你懂我的痛。
核心秘籍:一句话,定乾坤!
其实啊,要区分“那”和“哪”,核心中的核心,就一句话,你给我刻到脑子里,缝到衣服上,纹到胳膊上都行!听好了——问就用“哪”,指就用“那”!看到没?加粗放大,还给你标了红!这是咱们今天的定海神针,一切的复杂,都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归结。
“哪”字儿你看它有个“口”字旁吧?嘴巴是干嘛的?问问题啊!“哪里?”“哪个?”“哪样?”都是用嘴巴问出来的!而“那”字儿呢?它像不像你伸出一根手指头,指向远方?“那个!”“那里!”“那就是!”都是指给别人看的!怎么样?是不是瞬间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别急,这只是个开胃菜,咱们得深入到“人体器官”里去,把这俩字儿掰开了揉碎了看。
第二幕:抽丝剥茧,“那”的千面人生
咱们先说说这个“那”(nà)。这家伙可不简单,活脱脱一个变色龙,在不同语境下,它能扮演好几个角色。
1. 指示代词:它就是个“指示牌”!这是它最最基础,也是最最重要的功能。就像你站在街口,指着远处的大楼说:“那就是我家!”——特指、确定。*指代远方事物:“那本书你看完了吗?”(指距离较远或前面提到过的书)*指代远方地点:“我去那边等你。”(指离说话者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指代远方时间:“那时候,我们都还年轻。”(指过去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指代前文内容:“他今天迟到了,那可不是个好习惯。”(“那”指代“迟到”这件事)
你看,它的特点就是:明确!具体!指哪打哪!比如说,你跟朋友逛街,看到一个特别漂亮的包,你眼睛都直了,指着它就说:“哇!那个包好美啊!”——没错,就是“那”!
2. 副词:它成了“程度强调剂”!有时候,“那”还能用来表示程度或者方式,尤其是在口语里,它就跟个感叹词似的,给你的话加点儿料。*表示程度:“他累那么久,肯定要休息。”(“那么”表示程度深)*表示方式:“你那样做,很容易失败的。”(“那样”表示具体的方式)*口语中的强调:“你不知道,她唱歌啊,那叫一个好听!”(“那叫一个”就是强调好听的程度之深)“她今天穿的裙子可好看了,那叫一个仙!” 你看,是不是感觉画面感瞬间就有了?
3. 连词:它当起了“接线员”!在一些句子里,“那”还能连接上下文,表示因果、承接关系,就像个小小的转折点或者连接词。*表示结果或结论:“既然你决定了,那就放手去做吧!”(前面是条件,后面是结果)*表示承接:“他先走了,那我们也走吧。”(承接前一个动作)
4. 语气词:它变成了“情绪出口”!这个用法就更口语化了,常常放在句末,或者单独使用,表达一种停顿、思考、同意或者无奈。* “嗯,那好吧。”(表示同意,有点勉强)* “哎,那得了!”(表示放弃或无可奈何)* “这事儿嘛,那……”(后面省略,表达一种思考或犹豫)你看,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那”字,就能把你的情绪,你的纠结,你的不情愿,全给抖落出来。简直是情绪大师!
第三幕:拨开云雾,“哪”的问询之道
好了,说完“那”这个多面手,咱们再来看看“哪”(nǎ / néi)。 얘는就专一多了,几乎所有的用法都跟“问”有关,是个彻头彻尾的“问题宝宝”。
1. 疑问代词:它就是个“问号本人”!这是“哪”最最核心的身份,它出现的地方,基本都是在问问题,指向不确定的人、事、物、地点或时间。*问地点:“你家住哪儿?”(问的是不确定的具体地点)*问事物:“你喜欢哪种颜色?”(问的是不确定的具体选择)*问时间:“你哪天有空?”(问的是不确定的具体日期)*问人:“哪位是张老师?”(问的是不确定的人)*问数量:“哪些书是你买的?”(问的是不确定的具体数量)
记住,只要你是在寻求一个具体答案,寻求一个不确定的选项,寻求一个位置,那百分之九十九就是用“哪”!比如,你在书店里,犹豫买哪本书,你可能就会问自己:“我到底买哪一本好呢?”——看到了吗?心里的小问号,对应着“哪”!
2. 反问句:它成了“加强语气器”!有时候,“哪”不是真的在问,而是在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一种否定或者不可能。* “他学习哪有你努力?”(意思是:他根本没你努力!)* “这事儿哪能这么简单?”(意思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你哪知道我有多难?”(意思是:你根本不知道我有多难!)
这种时候,“哪”就自带了一种“我就不信”或者“怎么可能”的意味,让你的话语更有力量。
3. 虚指:它变身“不确定指示符”!偶尔,“哪”也会在不确定具体对象时使用,但这种情况下,它依然带有某种“不确定性”的意味。* “你哪天想起来,就跟我说一声。”(不确定是具体哪一天,但表示总有一天)* “随便找哪个人问问,都知道。”(不确定是具体哪个人,但表示任何一个人)
第四幕:高频易错区大揭秘!
搞清楚了基础,咱们得来点实战了!下面这些地方,是大家最容易踩坑,也是“那”“哪”最容易混淆的地方。
-
“哪里” vs “那里”:
- “哪里” (nǎ lǐ): 问地点。“你家 哪里 ?” “你的书放 哪里 了?”
- “那里” (nà lǐ): 指地点。“我家就 那里 。” “我的书在 那里 。”
- 终极大法: 嘴巴问“哪里”,手指“那里”!
-
“哪个” vs “那个”:
- “哪个” (nǎ ge): 问具体的选择。“你喜欢 哪个 苹果?”
- “那个” (nà ge): 指具体的选择。“我喜欢 那个 苹果。”
- 终极大法: 挑一个用“哪个”,指一个用“那个”!
-
“那么” vs 别搞混!
- 很多人觉得“哪么”是不是也存在? 答案是:没有! 只有“那么”(nà me)。“那么”可以表示程度、方式、或者承接。
- 比如:“这件事有 那么 难吗?”(表示程度) “既然你都懂了, 那么 我们就开始吧。”(表示承接)
- 所以,你只要记住,涉及到“那么”的,统统都是“那”字头,没商量!
第五幕:我的独门心法,你拿去不谢!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有点乱?别怕!我给你总结几个我平时用,而且特别好使的小诀窍,就像武林秘籍,保证你百试百灵!
-
“口”字旁是关键! 只要是你想问问题,无论是问地点、问人、问事、问时间,你的嘴巴都在动,那么,“哪”这个带“口”字旁的,就准没错!你一看到“口”,你就知道这是要“问”的!
-
“耳刀旁”是方向! “那”字右边是个“耳朵旁”(或者说“邑”字旁,但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叫它耳朵旁),你想象一下,你的耳朵是不是可以听见远方,然后你的手跟着耳朵指的方向,指向“那里”?有点扯,但是管用! 指东西,用“那”!
-
大声读出来,找感觉! 这是最土,但也最有效的方法!当你纠结的时候,把整句话,用“那”和用“哪”分别读一遍。 “你家住 那 儿?” (nàr)——听着是不是怪怪的?像个外国人说汉语。 “你家住 哪 儿?” (nǎr)——哎哟喂,对了!就是这个味儿! 语感这东西,有时候比语法规则还灵光。多读几次,你自然就知道哪个顺耳,哪个拧巴了。
-
造句练习,刻意训练! 光听不练,假把式!你每天给自己找几个情景,故意用“那”和“哪”来造句。
- 情景一:问路。“请问,厕所在 哪 里?” (不能说“厕所在那里?”)
- 情景二:指方向。“厕所在 那 边。” (不能说“厕所在哪边?”)
- 情景三:讨论一件事情。“ 那 个方案怎么样?” (不能说“哪个方案怎么样?”)
- 情景四:选择。“你觉得 哪 个方案更好?” (不能说“那个方案更好?”)久而久之,你的大脑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懂不懂?就是一看到情景,直接就蹦出正确的字!
第六幕:别怕犯错,成长都是这么过来的!
说真的,语言学习这事儿,没有捷径,就是得多说、多听、多练、多错。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犯了错,还不知道自己错了,或者知道了,也不去改正。所以,以后你在朋友圈、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人“那”“哪”不分,你就可以悄咪咪地把这篇文章甩给他,或者直接用我教你的这几招,给他“科普”一下。但记得啊,语气要温柔,别把人吓跑了,毕竟咱们是“老司机”,得有点“江湖气度”。
好了,今天这篇关于“那哪怎么区分”的“长篇大论”,就到这儿了。是不是感觉脑子清亮多了?是不是觉得这两个小妖精也没那么神秘了?记住,问就用“哪”,指就用“那”!这是铁律!以后再遇到这俩字儿,你就可以自信满满地敲下去了!加油,我看好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