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重阳节的习俗:不只是登高望远,更是藏在骨子里的温情

一说起重阳节,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啥?王维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是小时候跟着大人去爬山,累得半死,最后只为吃上一口甜到齁的重阳糕?

我跟你讲,重阳节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它不是一个孤零零的符号,不是日历上一个红色的标记,它是一幅画,一首诗,一坛子酿了千年的酒,味道复杂得很。

重阳节的习俗

咱们先从最“出圈”的习俗说起——登高

这事儿吧,听起来特别有仪式感。想象一下,秋高气爽,天蓝得跟假的一样,你呼朋引伴,或者搀着家里的老爷子老太太,往那山顶上走。风吹在脸上,有点凉,但特别清醒。空气里都是草木和泥土混合的味道,深吸一口,感觉五脏六腑都被洗了一遍。

为啥要登高?老祖宗的说法一套一套的。有说为了“避祸”,躲开平地的瘟疫邪气,跑到高处去,接点儿阳气,图个吉利。这当然带点玄乎的色彩,但你换个角度想,这不就是古代版的“户外有氧运动”+“心理疗法”吗?爬到山顶,视野一开阔,平时工作生活里那点鸡毛蒜皮的破事儿,瞬间就觉得,嗨,算个屁啊!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哪怕你爬的只是个小土坡,也能体会到一二。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那边的“登高”就没那么诗意了。与其说是爬山,不如说是“挤山”。全城的人好像都约好了似的,乌泱乌泱地往一个公园的小山上涌。我爸在前头开路,我妈在后头护着我,一家人被裹在人潮里,与其说是在登高望远,不如说是在体验“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即便如此,那种全家出动,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爬到顶!)而努力的感觉,现在想起来,还是暖洋洋的。登高,登的早已不是那座物理的山,而是心里的那股子向上的劲儿,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朴素向往。

登高之后,得有点文艺活动吧?这就轮到赏菊和饮菊花酒了。

菊花,这花可不一般。别的花都在春天争奇斗艳,赶着趟儿地开放,生怕错过了好时候。唯独它,非要等到西风凛冽、百花凋零的深秋,才慢悠悠地、倔强地绽放。这种“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孤傲劲儿,简直就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偶像。

所以啊,重阳赏菊,赏的不仅仅是花的样子,更是那份风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与世无争的境界,成了无数人向往的白月光。

而菊花酒,那更是个讲究的东西。据说喝了能明目、祛病、延年益寿。我没喝过正宗的,但听长辈描述,那味道,带着一丝清苦,随即又涌上一股甘甜,酒香混合着花香,氤氲在唇齿间,品的是秋天的味道,也是一份对健康的祈愿。现代人忙啊,哪有功夫“东篱下”,顶多是在花鸟市场买盆菊花摆在阳台上,算是对这个习俗的致敬了。但就算只是瞥一眼那金黄或雪白的花瓣,也能从那紧凑的、一圈圈向外绽放的姿态里,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这,就够了。

接下来说一个现在有点“失传”的习俗——遍插茱萸

茱萸这玩意儿,现在还有多少人认识?说实话,要不是课本里有王维那首诗,我可能都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念。这是一种气味辛辣的植物,古人相信它的香气可以驱虫辟邪,就跟端午节挂艾草一个道理。

到了重阳这天,女人们会把茱萸别在发髻上,男人们则系在手臂上,小孩子更是会被做成香囊挂在胸前。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家人从老到小,身上都带着一股子浓烈的、草药似的味道,浩浩荡荡地去登高。那味道,就是一道看不见的护身符,把所有的不好都挡在外面。

王维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把一个具体的习俗,和一个普遍的情感——思乡、思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大家都在按照传统过节,热热闹闹的,唯独我,一个人在外面漂着。这种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把那种孤独感给戳穿了。这个习俗虽然淡了,但它承载的情感,却永远不会过时。每一个在节日里加班、在异乡打拼的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少一人”的遗憾。

最后,也是我最期待的环节——吃重阳糕

吃货的快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重阳糕,也叫“花糕”,主要是用糯米粉做的,上面会点缀各种蜜饯、红枣、栗子、果仁,五颜六色的,看着就喜庆。

这糕点可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它里面也藏着好彩头呢。“糕”和“高”同音,吃了重阳糕,寓意着“步步高升”。小孩子吃了,希望他学业进步,快快长高;大人吃了,希望他事业顺利,官运亨通。给老人吃呢?那就是祝愿他们健康长寿,福气高高。

我奶奶做的重阳糕是一绝。她不用什么花里胡哨的模具,就是最拙朴的手法。把蒸好的糯米粉团,一层层铺上豆沙和枣泥,最上面再撒上满满的青红丝和核桃仁。刚出锅的时候,热气腾腾,整个厨房都是又香又甜的味道。你都等不及它凉,就用筷子撬下一大块,烫得直吸气,也舍不得松口。那黏黏糯糯的口感,混合着各种果料的香甜,简直就是童年记忆里最顶级的味觉享受。

如今,超市里随时能买到包装精美的重阳糕,口味也多了,加芝士的,加巧克力的,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份等待的焦急,少了那股子灶台的烟火气,更少了那个围在厨房边,流着口水等吃的人。

时代在变,习俗也在变。

现在,重阳节有了个新名字,叫“敬老节”。登高,可能变成了陪爸妈去公园散散步;赏菊,可能变成了给爷爷奶奶买一束康乃馨;吃重阳糕,可能变成了一家人去外面搓一顿大餐。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打个电话,发个微信红包。

形式不重要,真的。

重要的是,我们心里还记着这个日子。我们还知道,在这个秋日里,要去关心一下家里的老人,要去表达那份藏在心里,平时不太好意思说出口的爱和牵挂。

重阳节的这些习俗,就像一个个坐标,标记着我们民族文化记忆的版图。它们或许会随着时间变得模糊,但它们所指向的那个核心——对生命的敬畏、对家庭的眷恋、对长者的尊敬——永远不会改变。这才是“九九重阳,久久流传”的真正含义。

所以,别再把重阳节当成一个背诵古诗的节日了。去爬个小山,去买块糕点,或者,就现在,给家里的老人打个电话吧。告诉他们,你很好,也很想他们。

这,比任何复杂的仪式都来得重要。

花生汤
  • 本文由 花生汤 发表于 2025-11-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8025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