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这个话题,我总觉得有点悬,有点哲学,好像得西装革履地坐在讲堂里才能开口。
但,你躲不开。

真的。
从你早上起来,喝的那杯咖啡,到你深夜里刷到的那条短视频,你无时无刻不在跟“质”这个东西打交道。只是我们太忙,太麻木,常常忽略了它。
那么,事物的质是指什么?
教科书会告诉你,质是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嗯,说得都对,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感觉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看得见,摸不着。
让我用人话给你翻译翻译。
想象一下,你手里捏着两个西红柿。一个,是从那种灯火通明、永远恒温的大棚里摘下来的,个头滚圆,颜色鲜红得像塑料,硬邦邦的,扔地上估计还能弹两下。另一个,是你老家院子里,老太太自己种的,长得有点歪瓜裂枣,屁股上还有点青,但凑近了闻,有一股混合着泥土和阳光的、霸道的香气。
你一口咬下那个“完美”的西红柿,满嘴是水,但没味儿,口感脆生生的,像在啃一个水果萝卜。然后你再咬一口那个“丑”的,牙齿刚碰到皮,那层薄薄的、带着韧劲的皮就破了,沙沙的瓤,酸甜的汁水“呲”地一下在嘴里炸开。那个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是夏天的味道,是太阳的味道。
好了,现在问你,那个让你灵魂一震的“味道”,是什么?
那就是这个西红柿的“质”。
质,是让一个东西成为它自己的那个“所以然”
你看,第一个西红柿,它有西红柿的“量”——它有重量、有体积、有标准的颜色参数。但在“质”上,它是个失败者。它只是一个“长得像西红柿的物体”。而第二个西红柿,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红柿。那种独一无二的、无法用数据完全量化的风味,就是它的“质”,是它的内在规定性,是它的身份证,是它的灵魂。
事物的质,就是让一个东西成为它自己的那个“所以然”。是把它跟其他所有东西区分开来的核心内核。
它不是一堆数据的简单叠加,不是材质、功能、价格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排排坐,而是所有这些元素融合之后,升华出来的一种独一无二的、不可被轻易替代的“感觉”或者说“规定性”。
没了这个,它就散了架了。
一张木头桌子,它的质是“承载”和“稳固”。如果它晃晃悠悠,连杯水都放不平,那就算它用了再名贵的金丝楠木,它的“质”也已经丢了,它不再是一张合格的桌子。
一把刀,它的质是“锋利”。如果它连块豆腐都切不利索,那它就是一块有刀外形的废铁。
所以说,质,是事物的底线,是它的尊严。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买了一件衣服,品牌、设计、价格都挺好,但穿上身就是感觉“不对劲”。那个“不对劲”,就是质的缺失。可能是一针一线的粗糙,可能是面料和皮肤接触时那种廉价的触感,它让你觉得,这件衣服没有灵魂。
从物品到人,我们都在寻找那个“质”
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它不光适用于西红柿和桌子,更适用于一些更复杂、更抽象的东西。
比如,一段友谊。
你通讯录里可能有几百上千个好友,逢年过节群发个祝福,朋友圈里互相点个赞,这叫社交,是“量”。但你总有那么一两个朋友,你们可以几个月不联系,可一旦你需要,一个电话打过去,对面永远是那句“在哪儿?我过来”。你们可以彻夜长谈,也可以相对无言却毫不尴尬。这种无需言说的默契、无条件的信任和深刻的联结,就是这段友T谊的“质”。
没了这个“质”,再多的点赞之交,也只是手机内存里的数据垃圾。
再比如,一个人。
一个人的质,是他骨子里的那点东西。
不是他的头衔,不是他的财富,不是他开了什么车,住了什么房。这些都是“量”,是外在的标签,随时可以被替换。
一个人的“质”,是他的诚信,是他面对诱惑时的选择,是他身处逆境时的那份坚韧,是他对待弱者的那份同理心。是那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界限感。
我认识一个老板,生意做得很大,但圈内人都知道,他答应的事,哪怕亏本也一定会办到。这就是他的“质”。他的名字,就约等于“靠谱”。相比之下,我也见过太多巧舌如簧、履历光鲜的人,接触久了才发现,内里空空如也,像个精致的空罐头,敲一下,嗡嗡作响,全是回声。
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量”把“质”追着打的时代
说到这儿,我就有点拧巴。
因为我们正活在一个前所未有地崇拜“量”的时代。
打开手机,APP给你推送的是“10万+”的文章,“百万点赞”的视频。我们衡量成功的标准,是账户上的数字,是公司的市值,是粉丝的数量。我们追求更快、更多、更大。
这种对“量”的痴迷,像一场洪水,正在无情地淹没“质”的生存空间。
我们吃的是预制菜,追求的是出餐速度,而不是食物本身的风味;我们看的是三分钟讲完一部电影的短视频,追求的是信息密度,而不是光影和叙事的艺术;我们谈的是“速配”的恋爱,追求的是效率,而不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缓慢而深刻的磨合。
我们好像得了一种“质感缺失症”。
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东西,但我们的幸福感却好像并没有同等增加。为什么?因为那些堆积如山的“量”,很多都缺乏能真正滋养我们内心的“质”。
一个拥有1000件快时尚衣服的人,可能还不如一个只有10件精品、但每一件都充满故事和质感的人,来得更丰盈、更体面。
一个在社交场上八面玲珑、拥有无数“人脉”的人,可能在深夜emo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可以放心说话的人。
这就是“量”的暴政。它用看似繁华的数字,偷走了我们对真实、深刻、独特体验的感知力。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说到底,《事物的质是指》什么?
它指的,是一种清醒。一种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保持内心尺度和判断力的能力。
它要求我们,把目光从华丽的外壳,穿透到事物的内核。
去感受。
用你的舌头,去分辨什么是真正的食物;用你的皮肤,去感受什么是精良的织物;用你的耳朵,去聆听什么是能触动心弦的音乐;用你的心,去识别什么是真诚的、值得交付的情感。
这是一种选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抗争。
在快餐文化里,选择花时间为自己和家人做一顿饭;在信息爆炸中,选择关掉手机,读一本厚厚的、需要思考的书;在浮躁的关系网里,选择用心维护那几段最珍贵的感情。
每一次对“质”的选择,都是在为你自己的人生投票。你在告诉这个世界,也告诉自己:我不仅仅满足于“拥有”,我更在乎“拥有的是什么”。
事物的质,是它的本来面目,是它的存在之基。而我们人生的质,不也正是在一次次对“质”的追求和守护中,被塑造和定义的吗?
别再让那些虚假的“量”来定义你了。
去寻找,去守护,去成为那个有“质”的东西本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