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字。一个让你看到就头大,写作文想用又怕用错,读古文被它绕得七荤八素的字。

对,就是它——“其”。
说真的,“其”这个字,简直就是中文里的一个幽灵。它飘忽不定,身份多变,一会儿是“他”,一会儿是“那个”,有时候甚至啥也不是,就是个凑数的语气词。你以为你懂了,换个句子,它又变成了另一副面孔,冲你诡异地一笑。
我作为一个天天跟文字打交道的“手艺人”,没少吃它的苦头。刚入行那会儿,为了显得自己有文化,写个文案恨不得句句带“其”。什么“尽显其尊贵”“彰显其不凡”,结果被老板一顿批,说我写得像清朝来的。那叫一个尴尬。
从那时候起,我就跟这个“其”字杠上了。今天,我就想把这些年跟它“斗智斗勇”的心得,掏心窝子地跟你分享一下,保证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把这个“老古董”给你盘得明明白白。
第一重身份: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她/它(的)”
这是“其”最常见,也是我们上学时老师最先教的用法。简单粗暴地理解,它就是第三人称代词,约等于“他/她/它”或者“他/她/它 的”。
听着简单?但用起来,那感觉可完全不一样。
你看看这个句子:“小明爱他的狗。”没毛病,对吧?口语化,清晰明了。
现在我们换成“其”:“小明爱其犬。”怎么样?是不是瞬间感觉不一样了?画面感立马从邻居家的小屁孩,变成了某个古风剧里穿着长袍的小书生。
这就是“其”字的第一个魔力:自带文言BGM,能瞬间拉升句子的“文化感”和“距离感”。
它就像一个穿着长衫、留着山羊胡的老先生,在现代汉语的摩天大楼里悠闲地踱步,你明知道他有点不合时宜,但就是忍不住多看两眼,甚至想上前作个揖,问一句:“先生,您这是打哪儿来?”
所以,当你想让你的文字显得更书面、更典雅、更“有那么点意思”的时候,就可以把那些“他的”“她的”“它的”酌情换成“其”。
比如:* “这个产品的设计,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 -> “该产品设计,尽显其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它的文化。” -> “吾辈当深究此城之历史及其文化。”(开个玩笑,后面这个太过了,但你懂那个意思)
敲黑板:这个用法里的“其”,指代的对象一定是在前面出现过的。就像“小明爱其犬”里的“其”,指的就是小明。你不能凭空来一句“其犬甚猛”,谁的犬?鬼知道。
第二重身份:指指点点的“那个”
如果说第一重身份还算好理解,那“其”的第二重身份就开始让人挠头了。这时候,它不再指代某个具体的人或物,而是变成了一个指示代词,差不多是“那个”或者“那里”的意思。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那句我们都会背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句话里的两个“其”,就不是“它的”意思了。你翻译成“知道它的样子,却不知道它的所以的样子”,不通!
这里的“其”,是指示性的。* “知其然” = 知道那个“是这样”的道理。(指向事实本身)* “不知其所以然” = 不知道那个“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指向事实背后的深层逻辑)
你看,“其”在这里就像一个伸出去的手指,指向了一个抽象的概念——“然”(这样)和“所以然”(为什么这样)。
再比如《出师表》里的名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这里的“此事”,指的就是前面“亲贤臣,远小人”的那些事儿。所以,诸葛亮在这里用了一个非常精准的“其”来指代。
这个用法,在现代汉语里用得少了,但一旦用出来,绝对是高手。它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精妙感,用一个字,就概括了前面一大段话的核心,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tuning。
第三重身份:玩的就是心跳——表示推测和反问的“如果/难道”
前方高能!“其”字的画风要突变了。它有时候会脱下代词的外套,穿上副词或连词的马甲,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推测的、或者加强反问的语气。
这时候,它约等于“大概”、“或许”,甚至是“难道”!
是不是感觉世界观有点崩塌?别急,我们看例子。
《论语》里孔子他老人家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句话我们很熟。但其实前面还有一句,整个故事是这样的:季氏在他家的院子里搞“八佾舞于庭”。这个“八佾舞”是天子规格的舞蹈,他一个大夫用了,就是僭越。孔子知道了,气得不行,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孰能忍也?”
这里的“其”,翻译成“他的”?“哪个”?都不对。它在这里就是一个加强语气的词,表达一种“这事儿要是能忍,那还有啥事儿不能忍呢?”的强烈情绪。你可以把它理解成“难道”或者“将要”。
再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其信然。”这里的“吾尝疑其信然”,意思是我曾经怀疑这话大概是真的吧。这个“其”,就带有一种推测、不确定的味道。
这个用法,就非常“古”了。在现代写作中,除非你是刻意模仿古风,否则用不好就容易翻车。它就像是武林高手轻易不示人的独门绝技,用好了惊艳四座,用不好就是走火入魔。
第四重身份:最神秘的“气氛组”——凑数的语气助词
最后这个,是最玄学,也是最能体现汉语之美的一个用法。
有时候,“其”在句子里,它什么具体意思都没有。
你没看错,它就是个“气氛组”成员,一个“打酱油的”,放在那里,就是为了让句子的音节更和谐、节奏更优美、语气更委婉。
比如乐府诗里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写得真好,对吧?但其实,很多版本里,最后一句是“其奈老大何!” 这里的“其奈……何”是一个固定搭配,表示“能把……怎么样呢?”。但单独拆开看这个“其”,它有实际意义吗?没有。它就是为了构成这种感叹的句式,让“老大徒伤悲”的无奈和悲凉感,通过音韵和节奏,传递得更深沉。
再比如,我们说“莫名其妙”。这个“其”指谁?指“妙”吗?不是。它就是嵌在中间,让“莫名”和“妙”这两个词连接得更顺滑,形成一个有节奏感的四字成语。你把它去掉,说“莫名妙”,听着就跟个傻子一样。
这种用法的“其”,已经超越了字面意思,上升到了美学和语感的层面。它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韵律,一种腔调。
好了,聊到这里,我们把“其”这个“变色龙”的几张主要面孔都看了个遍。
- 代词“他/她/它(的)” :它的基本盘,用来提升文雅感。
- 指示代词“那个” :它的进阶用法,用来精准指代。
- 副词“大概/难道” :它的大招,用来表达推测和反问。
- 语气助词 :它的化境,无招胜有招,用来烘托气氛。
你看,“其”字就像一把瑞士军刀,功能繁多,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承载着古汉语的凝练和优雅,也见证了语言的演变和传承。
现在,你还觉得它面目可憎吗?
我觉得,它更像一个宝藏。一个需要我们耐心去挖掘、细心去品味的宝藏。下一次,当你再在文章里看到“其”时,别再下意识地把它翻译成“它的”就草草了事。试着停下来,联系上下文,去感受它在那个句子里,到底扮演着哪个角色,散发着哪种光芒。
甚至,在你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大胆地尝试去使用它。别怕用错,语言嘛,就是在不断地使用、犯错、纠正中,才慢慢有了感觉的。当你能把一个“其”字用得恰到好处,那种成就感,那种与古人心意相通的微妙快感,绝对比你写十句网络热梗要来得更持久,更深刻。
去感受它,去使用它,去盘活这个沉睡在我们血脉里的“老古董”吧。你会发现,中文的魅力,远比你想象的,还要深邃得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