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复数:我们是People还是Persons?一个关于身份的灵魂拷问
每次有人,通常是一脸求知欲的好学生或者刚入行的翻译小白,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大神,person的复数到底是用people还是persons啊?” 我都想叹一口气,然后递给他一杯威士忌,告诉他:“兄弟,这哪是语法问题,这TM是哲学问题。”
我知道,我知道,标准答案就摆在那儿: People 是常用复数,指“人们”,一个泛泛的、不可数的集体;而 Persons 呢,更书面、更法律,特指“多位人士”,强调的是一个个可以被点数的、独立的个体。

比如,“Threepersonswere arrested.”(三‘名’人士被捕了。)你看,警察报告里得写得清清楚楚,一个萝卜一个坑,三个人,不是一坨人。但你要是说,“Peoplein this city are always in a hurry.”(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总是行色匆匆。)这就对了,你说的是一种氛围,一种群体印象,一锅煮沸了的粥,谁也分不清哪颗是米,哪颗是豆。
简单吧?简单个鬼。
当我们谈论 People 时,我们失去了什么?
你有没有试过,在晚高峰的地铁里,被挤成一张相片?
我试过。就在上周。
人,乌泱泱的人,像被某种神秘力量驱使的鱼群,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铁皮罐头。空气里混杂着汗味、香水味、韭菜包子味,还有一种叫做“疲惫”的、无色无味却能呛得人流泪的味道。
在那个瞬间,我不是我。我没有名字,没有职业,没有昨天刚看完的那部电影带来的感动,也没有对明天会议的焦虑。我只是 People 的一部分,一个像素点,一个组成这片拥挤不堪的动态马赛克的微小单位。我周围的每一个人,也都不是他们自己。那个穿着精致套装的女士,可能是一个刚刚搞砸了重要提案的经理;那个戴着耳机、面无表情的少年,可能内心正为了一首摇滚乐而掀起万丈波澜。
但我们看不到。
我们看到的只是 People 。一个词,就抹去了一切细节、一切故事、一切挣扎和欢愉。
People 是一个方便又懒惰的词。新闻里说,“人民群众对此表示强烈愤慨”——是哪个张三,哪个李四?不知道。报告里写,“目标用户群体画像是……”——又是谁的脸?不知道。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纷纷表示……”——是哪些ID,哪些活生生的人在敲击键盘?还是一堆算法驱动的水军?
这个词有一种可怕的魔力,它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熔炼成一个冰冷的、面目模糊的统计学概念。它让我们习惯于宏大叙事,习惯于谈论趋势、数据、舆论,却唯独忘了,构成这一切的,本该是一个个具体的、会哭会笑的 Person 。
这就是我们失去的。我们失去了颗粒感。
救赎之道,在于看见每一个 Persons
那要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刻意地、固执地,去使用 Persons 这个词,哪怕只是在你的脑子里。
这不是让你在日常对话里显得像个掉书袋的怪咖,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从航拍视角,切换到手持跟拍的转变。
我开始玩一个游戏。
坐在咖啡馆的窗边,不看手机。我看街上。以前我会说:“哇,今天街上好多 people 。” 现在我逼着自己去发现一个个 persons 。
看,那个骑手小哥。他不是“外卖大军”的一员,他是一个 person 。他的电动车后座上绑着一个粉色的、明显是给女儿买的小书包,风驰电掣中,那个小书包一颠一颠的,像一颗倔强的心脏。他在为谁奔波?他此刻在想什么?
再看,那边树下,一对老夫妇。他们也不是“老年群体”这个社会议题的符号。他们是两个 persons 。老爷爷正费劲地弯下腰,试图把老奶奶散开的鞋带系好,动作很慢,甚至有些笨拙,但老奶奶看着他的眼神,哎哟喂,比我这杯拿铁还要甜。他们共享了多少个这样的午后?
还有那个在电话亭里(是的,这个城市还有电话亭!)大声争吵的年轻女孩,妆都哭花了。她是一个 person 。她不是某个“恋爱脑”的标签,她是在为一段具体的、或许充满了误解和不甘的感情,做最后的搏斗。
你看,一旦你开始寻找 persons ,这个世界就活了过来。
它不再是平面的、数据化的,而是立体的、充满故事的。那些原本模糊的背景板,突然有了特写镜头。你会发现,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一部独一无二的史诗。
这种“看见”,是一种力量。它能对抗麻木。
当灾难新闻里出现“遇难人数xx人”时,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xx people ”,那它只是一个数字。但如果你能想象,那是“xx persons ”,是xx个有名有姓、有家人有朋友的独立个体,那份悲伤才会变得真切,那份同理心才会被唤醒。
当我们在网上与人争论,如果你把对方看作是“愚蠢的 people ”中的一员,你只会想用最刻薄的语言去攻击。但如果你愿意想一想,屏幕对面可能是一个刚刚失业、心情烦躁的 person ,或者是一个对某个领域认知有限、但并非坏人的 person ,你的表达方式,会不会稍微……柔软一点?
我,我们,是 People 还是 Persons ?
说到底,这个关于 person 复数的问题,最终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我,究竟想成为面目模糊的 People 之一,还是一个轮廓清晰的 Person ?
在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世界里,我们太容易被归类,被标签化,被整合进各种各样的“ people ”里。你是“90后”,是“打工人”,是“xx粉丝”,是“小镇做题家”……我们被这些巨大的概念吸附、包裹,渐渐地,连自我介绍都只会说这些标签。
我们像是活在别人的定义里,活成了群体的一部分。安全,但也憋屈。
而成为一个 Person ,意味着你要主动去描绘自己的轮廓。
意味着你敢于拥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哪怕这会让你被你所在的“ people ”排挤。意味着你要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复刻一个标准化的“成功人生”模板。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把一切都推给“大环境”或者“时代”。
成为一个独立的 Person ,是辛苦的,甚至是孤独的。但那种感觉,TMD爽爆了。
它让你在汹涌的人潮中,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的跳动声。它让你明白,你不是 statistiques(统计数据)里可以被四舍五入的小数点,你就是你,一个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存在。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person 的复数是什么?
它取决于你。取决于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你希望自己被世界看待的方式。
你可以选择活在一个由无数 People 构成的、简单而模糊的世界里。
或者,你也可以选择睁大眼睛,去发现、去尊重、去成为那亿万闪闪发光的、独特的 Persons 中的一个。
下次,当你望向窗外,别说你看到了很多人。 试着对自己说,我看到了许多许多, persons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