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闻过泥土的味道吗?
我说的不是花盆里那种干巴巴的营养土,也不是城市绿化带里混着尾气的尘土。我说的是那种,刚下过一阵透雨,你一脚踩进田埂,扑面而来的、混着青草、蚯蚓和腐烂落叶气息的,那种带着生命力的、有点“腥”的土味儿。

我小时候,这就是我整个夏天的背景香。
现在,说真的,这种味道越来越稀罕了。取而代लाना的,是另一种味道。一种更“现代”的味道——淡淡的化学药剂味儿,塑料薄膜在太阳下暴晒后的焦糊味,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土地的疲惫感。
这事儿吧,就是《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个宏大命题,落到我这种普通人感知里的,最直接、最粗暴的样子。
我们正在透支一个“土地银行账户”
我们总说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听着特有底气,对吧?但实际上,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更像一个银行账户。祖辈们给我们存了笔巨款——肥沃的土壤、干净的水源、丰富的物种。而我们这几代人,活脱脱成了疯狂“刷卡”的败家子。
第一个被疯狂透支的,就是土壤。
你可能不知道,东北的黑土地,被誉为“耕地里的大熊猫”,那玩意儿形成一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几百年的时间。但现在呢?由于过度开垦和缺乏养护,黑土地正在变薄,正在流失。就像一个本来膘肥体壮的汉子,被我们硬生生抽成了皮包骨。
南方的水田也一样。我老家就在南方。以前种地,那叫“歇地”“养地”。一块田,种一季稻子,再种一季绿肥,比如紫云英什么的,开春了直接犁进地里,那就是最好的肥料。整个过程,慢悠悠的,土地有喘息的机会。
现在呢?一年恨不得种三季,恨不得从地里榨出最后一滴油水。化肥,成了土地的“兴奋剂”。氮磷钾,今天倒这个,明天撒那个,产量数字是上去了,地力呢?垮了。那种被化肥和农药喂养出来的、了无生趣的土地,板结得像城市的混凝土,雨水砸在上面,溅起的不是泥点,而是浑浊的叹息,它不再大口呼吸,不再蓬松柔软,只是沉默地承受着一切。
这就直接导致了我们餐桌上的——味觉的断崖式降级。
为啥现在的西红柿没有西红柿味儿?黄瓜没有黄瓜味儿?因为它们生长的土壤里,那些能赋予它们风味的微量元素、有机质,早就被稀释得一干二净了。它们只是在化肥溶液里催熟的、长得像“蔬菜”的“植物体”而已。我们吃的,只是一个空洞的外形。
那条清澈的河,去哪儿了?
小时候,村口那条河,是我和发小的“迪士尼乐园”。夏天能下去摸鱼摸虾,水草清晰可见,岸边的石头缝里能摸出螃蟹。渴了,直接捧起水就喝,甜丝丝的。
二十多年过去,我上次回家,特意去看了那条河。怎么说呢?它还在,但又好像已经死了。水是浑浊的黄绿色,像一锅没洗干净的菜汤,上面飘着一些塑料袋和泡沫。河边静悄悄的,别说鱼虾,连水黾都看不见几只。我站了一会儿,一股若有若无的腥臭味儿顺着风飘过来。
我问村里的长辈,怎么会这样?
他叹了口气说,嗨,还不是地里的那些东西。
一句话,点透了。
过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并不会100%被作物吸收。大量的氮、磷元素,随着雨水和灌溉水,就这么堂而皇之地流进了河流、湖泊。然后呢?水体富营养化。水里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疯狂生长,把水里的氧气都耗光了。结果就是,鱼虾死绝,水体发臭,一条河的生命就此终结。
这还只是看得见的。那些看不见的,比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它们会渗入地下水,最终通过食物链,回到我们自己身上。这是一个完美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闭环。我们图一时的产量,图一时的便利,最终,把毒药喂给了自己。
田野里的交响乐,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主旋律
你有多久没在夏夜的田边,听到过蛙声一片了?
你有多久没在油菜花田里,看到过成群的蜜蜂嗡嗡作响了?
我记忆里的田野,是有声音、有色彩、有生命的。蜻蜓低飞,蝴蝶乱舞,蚂蚱在草丛里蹦跶,晚上还有萤火虫。那是一场盛大的、永不落幕的自然交响乐。
而现在,很多地方的田野,是死寂的。
除草剂一洒,除了庄稼,寸草不生。杀虫剂一喷,不管是害虫益虫,通通“一视同仁”。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粗暴模式,直接摧毁了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我们得到了整齐划一的、纯粹的农作物,却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健康的生态系统。
蜜蜂和授粉昆虫的减少,直接威胁到很多作物的收成。天敌的消失,又让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我们只能使用更猛、更毒的农药,陷入恶性循环。
更可怕的是种子的单一化。以前我奶奶会在院子里留一块地,专门种那些“老来俏”的品种,产量不高,长得也不好看,但味道就是绝。现在,这些充满了地方风味和遗传记忆的“土”种子,正在被那些高产、抗病、标准化、但风味寡淡的商业种子迅速取代。
我们的农业,正在变得越来越“纯粹”,也越来越脆弱。就像一个免疫系统被破坏的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全线崩溃。
破局之路,在“慢”下来,在“看”见
说了这么多丧气话,是不是觉得没救了?
也不是。
我总觉得,事情正在起变化。虽然很慢,但确实在变。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一些“新农人”,他们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回到农村,搞有机农业、生态循环。他们会养鸡养鸭来除草除虫,会用牲畜的粪便发酵做肥料,会重新种植那些快要消失的老品种。他们的农场,可能看起来没有那么“整洁”,有点乱糟糟的,但你走进去,能闻到泥土的香味,能听到虫鸣鸟叫。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他们愿意花稍微高一点的价格,去购买那些“不好看但好吃”的生态农产品。他们开始加入“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直接和农场对接,了解自己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
这种“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
当我们不再把农业仅仅看作一个生产食物的工厂,而是把它看作一个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共生的生命系统时,一切才有可能变好。
这不单单是农民的事,也不单单是政府的事,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
- 对于生产者来说 ,是不是可以稍微“慢”一点?减少一点对化学品的依赖,给土地一些喘息的机会。这不仅是为环境负责,也是为自己的产品的长远价值负责。
-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 ,是不是可以稍微“宽容”一点?接受一根有点弯的黄瓜,一个带虫眼的苹果。那不是瑕疵,那是没有被农药过度“保护”的证明,是生态系统还活着的证明。
-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我们的科技和政策,是不是可以更“聪明”一点?发展精准农业,需要多少肥就施多少肥;利用生物防治,让天敌去解决害虫;建立更好的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环境的农民,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归根结底,《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个课题,讨论的不是遥远的土地和河流,它讨论的是我们每个人的饭碗,是我们孩子的未来。
下一次,当你拿起一个水果,不妨想一想,它来自一片怎样的土地,流经一条怎样的河流,它的味道里,有没有阳光、雨露和泥土的芬芳?
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也能像我小时候一样,毫无顾忌地躺在田埂上,闻着那股沁人心脾的土味儿,看着满天繁星,听着蛙声一片。
那个场景,比任何黄金白银,都更珍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