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瞬间。
在某个深夜加班回家的地铁上,你看着窗玻璃里倒映出的那张脸,疲惫,麻木,眼神空洞。突然,一个遥远的念头,像深海里冒出的一个气泡,晃晃悠悠地浮上来:

“我……以前不是这样的啊。”
就是这个瞬间。恭喜你,你可能已经,或者正在,亲身体验一个古老又时髦的词——泯然众人矣。
这词儿,自带一股子寒气
说起“泯然众人矣”,绕不开那个叫方仲永的小孩。王安石笔下那个五岁就能指物作诗,天赋异禀的神童。乡里乡亲当个宝,他爹更是把他当成了摇钱树,天天拉着他四处“巡演”,却不让他好好读书。结果呢?
结果就是,这孩子的天赋,像一块没被好好雕琢的璞玉,被他爹的短视和铜臭味给活活磨平了。最后,“泯然众人矣”——彻底消融在茫茫人海里,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张三李四。
每次读这个故事,我都觉得后背发凉。
这不是个例,这简直就是一部刻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恐怖片。它说的不是鬼,说的是比鬼还可怕的东西:一个闪闪发光的人,是怎么一步步变得黯淡无光的。
那种感觉,不是晴天霹雳,更像是一场持续了十年、二十年的毛毛雨,不知不觉间,你浑身都湿透了,冷到骨子里,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自己早就不是那个能在阳光下奔跑的少年了。
你的“仲永时刻”,发生在什么时候?
别觉得这是神童专属的悲剧。说真的,我们每个人,在某个阶段,可能都是自己世界里的“仲永”。
-
学生时代的“小镇做题家”
你还记得吗?中学那会儿,你可能是班里的前几名,老师眼里的希望,同学口中的“学霸”。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别人抓耳挠腮,你三下五除二就解开了。那时候的你,觉得世界就在脚下,清华北大仿佛也只是一个努力就能触及的目标。
那是你的高光时刻。
然后呢?你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推开宿舍门,你发现,嚯,一屋子“学霸”。你引以为傲的解题技巧,在这里只是标配。你熬夜刷的题,别人轻轻松松就搞定,还顺便参加了三个社团,谈了个恋爱。
你的那点光,瞬间就被周围更亮的光给淹没了。你开始怀疑自己,开始焦虑,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你不再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天才,你只是……之一。
这就是第一次“泯然众人”。
-
初入职场的“热血青年”
带着一腔热血和几分天真,你踏入社会。你觉得凭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你要改变世界!至少,也要改变这个行业!你熬夜做PPT,方案改了十几遍,自认为完美无缺。
那是你满怀希望的时刻。
结果,领导只是扫了一眼,轻飘飘地说了句:“太理想化了,不接地气,回去按我说的改。”你看到那些比你“平庸”的同事,靠着圆滑世故和溜须拍马,混得风生水起。你曾经鄙视的“规则”,现在成了你必须爬过去的坎。
慢慢地,你学会了。学会了说场面话,学会了在酒桌上堆笑,学会了把那些“不成熟”的想法藏在心底。你的棱角,被生活这台巨大的滚筒洗衣机,连带着梦想,一起搅得稀烂,最后被熨烫得平平整整。
这是第二次“泯然众人”。
-
激情褪去的“文艺中年”
或许你曾经是个背着吉他,想去浪迹天涯的少年;或许你曾经是个文笔飞扬,想写出传世之作的少女。你的抽屉里,可能还藏着当年写满歌词的本子,或者只写了三章的小说。
那是你灵魂最自由的时刻。
可是,房贷、车贷、孩子的奶粉钱、父母的养老金……这些具体到分分角角的东西,像一张无形的网,把你牢牢困住。吉他挂在墙上,落了灰,成了装饰品。写作的冲动,在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和陪娃写作业的崩溃中,消磨殆尽。
朋友聚会,你不再聊摇滚和诗歌,而是聊学区房和股票。你发现,自己开口闭口,都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种“油腻”的大人。
这是最无奈,也最彻底的一次“泯然众人”。
成为“普通人”,是一种失败吗?
聊到这,好像挺丧的。难道“泯然众人”就等于彻底的失败?
我觉得,这事儿得两说。
可怕的,从来不是“众人”这个身份。可怕的是“泯然”这个过程。
“泯”是什么?是消亡,是磨灭,是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去套上一个标准化的、安全的、但毫无生气的壳。
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一种钝痛。你感觉有什么东西正在从身体里流失,但你抓不住它。可能是你的锐气,你的好奇心,你的爱憎分明,你的“不合时宜”。
你不是成为了普通人,你是成为了一个“空心”的普通人。
你的生活,被一套社会默认的流程给格式化了: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还贷、退休……你走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前人踩出的脚印里。安全,但无趣。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泯然众人矣”不是结局,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当我们终于承认,自己既不是方仲永那样的天才,也不是电影里拯救世界的主角,我们只是个普通人。那一刻,会不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接纳自己的普通,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
这意味着,你不用再背负着“天之骄子”的包袱,不用再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过一种“不那么闪光”但足够舒服的生活。
- 你依然是个普通的上班族,但你会在周末的下午,花三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拼好一个高达模型。那一刻,你就是全宇宙最牛的工匠。
- 你可能写不出传世之作,但你坚持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或者吐槽一下今天遇到的奇葩客户。那些文字,是你给自己灵魂开的一个小窗。
- 你没能成为摇滚巨星,但你可以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把音响开到最大,跟着许巍一起嘶吼,仿佛自己还在那个燥热的夏天。
你看,真正的“不泯然”,不是要你永远站在聚光灯下,而是要在人群中,依然能找到那束只属于你自己的、微弱但坚定的光。
它可能很小,小到只有你自己看得见。但就是这束光,让你在被生活揍趴下之后,还能拍拍身上的土,对自己说一句:“嘿,还行,还没死透。”
所以,“泯然众人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它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放弃学习和成长,不要像方仲永那样挥霍掉自己的天赋。
它也是一种宿命,告诉我们大多数人终将走向平凡,回归人海。
但它更是一种选择。
你可以选择被动地“泯然”,在日复一日的麻木中,让灵魂渐渐枯萎。
你也可以选择主动地“归于众人”,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并用自己的方式,活得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
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那么,下一次,当你再在地铁的窗户里看到自己那张疲惫的脸时,不妨试着,对里面的那个家伙,悄悄地、骄傲地,眨一下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