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拿起笔、敲着键盘的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过那种感觉?就是当你的文字从指尖流淌出来,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隔着一层薄膜,跟读者之间总有那么一丁点的距离感?我懂,我太懂了!那感觉,就像你明明想跟人掏心窝子,结果说出来的话却像新闻联播,条条框框、四平八稳,读完就过去了,留不下半点涟漪。
说实话,我以前也常常碰到这种瓶颈。那时候,我的文章总是规规矩矩的,什么“客观分析”、“中立立场”,听起来特专业,可读起来呢?我自己都觉得索然无味。直到有一天,我彻底醒悟了——写东西,就得带上自己的“人味儿”!而这“人味儿”里头,最浓烈、最直接的,就是第一人称作用。

你可能会问,不就是用“我”嘛,这有什么大不了的?错!大错特错!第一人称作用,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词转换,它是一场彻底的写作革命,一场让你和读者之间建立起真实连接的冒险。对我而言,它更是我写作生涯里,最醍醐灌顶的一个发现,没有之一。
一、从“说教者”到“分享者”:我与第一人称的初遇
还记得刚开始写作那会儿,我总是刻意避免使用“我”。总觉得,一篇好文章,就该高高在上,用一种近乎“上帝视角”去俯瞰万物,去输出那些“真理”。结果呢?我的读者寥寥无几,留言区也冷冷清清,偶尔有评论,也多是“学到了”、“谢谢分享”这种客套话。不是说不好,但我总觉得差点劲儿,少了点啥。
有一天,我写一篇关于生活压力的文章。写着写着,我突然觉得那些理论、那些大道理都太空洞了。我当时正经历着严重的失眠,脑子里一团乱麻,我就想,为什么不把我真实的感受写进去呢?于是,我破天荒地在文章开头写下了这样一句:“那一晚,我又失眠了,窗外只有路灯的光,而我的思绪却比深夜的街头还要嘈杂。”
你知道吗?就这么一句,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我开始肆无忌惮地写我的焦虑,我的挣扎,我半夜里爬起来煮泡面时的那种孤独感。我没有再刻意去分析什么心理学原理,也没有引经据典地引用名言。我只是在讲我自己的故事,我的困惑,我的无助。
文章发出去后,评论区炸了!许多人留言说:“天呐,你写的就是我!”“第一次看文章看得想哭,感觉不只我一个人这样。”“原来你也会失眠,太真实了!”那一刻,我才真切地体会到,原来,当我放下所谓“权威”的架子,用最赤裸、最真实的我,去面对读者时,我们之间的距离,瞬间就被拉近了。那种感觉,像是两个陌生人在深夜的咖啡馆里,不期而遇,然后开始分享彼此心底最柔软的秘密。这就是第一人称作用给我带来的第一次冲击,也是我爱上它的开始。
二、第一人称,不只是一种“代词”,更是一种“视角”和“立场”!
很多人把第一人称简单地理解为“我做了什么”,“我看到了什么”。太肤浅了!在我的写作哲学里,第一人称作用,它更像是一个透镜,透过它,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更是事件在我心中激起的千层浪。它包含了我对世界的观察、我独一无二的思考、我未加修饰的情绪,甚至是我那些带着点偏执的观点。
比如,当我写某个社会现象的时候,如果我用第三人称去分析,可能就是:“某某现象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但当我用第一人称时,我会这样写:“每当我刷到那类新闻,心里总会咯噔一下,像被什么东西猛地揪紧了。我禁不住会想,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无奈?” 你品品,是不是味道完全不一样了?前者是冰冷的报道,后者是带着温度的共鸣,是思考的邀请。
使用第一人称,我是在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我的看法!是我亲身经历或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你可以不认同,但请你先听我说说我的故事,我的逻辑。”这种坦诚,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让我的文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而是平等的对话。
我甚至会刻意地把我的“不确定”也写进去。比如:“老实说,对于这个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我想,也许探索本身,就比答案更重要,你觉得呢?” 这种不完美,反而让文章更具生命力,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考。
三、跳脱框架,玩转节奏:我的第一人称叙事策略
我发现,很多人不敢用第一人称,或者用不好,就是怕显得太“自我”,太“啰嗦”。但我想说,那是因为你还没学会怎么“玩”它!在我这里,第一人称可不是一张白纸,它是一块充满可能性的画布。
- 情绪的“过山车”: 我会故意把我的情绪放大,让它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比如,开篇也许是我的困惑,中间可能是我某次顿悟的狂喜,结尾又回归到一种平静而坚定的反思。 情绪是钩子,它能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让他们跟着你的文字一起呼吸、一起心跳。
- 长短句的“爵士乐”: 我从不追求句子工整。有时我洋洋洒洒,一个长句包含好几个转折,像在细细咀嚼一个复杂的念头。但下一秒,我可能就是一个短促有力的感叹:“ 太扯了! ” 或者一个带着疑惑的疑问:“ 真的会这样吗? ” 这种节奏的变化,就像爵士乐,时而舒缓低沉,时而激昂跳跃,让人欲罢不能。
- “意识流”的碎片与重构: 偶尔,我也会让我的思绪跳跃,不按常理出牌。一个念头引出另一个,像梦境般支离破碎,又在某个瞬间被一个强烈的感受重新串联起来。比如,我可能正在回忆一个童年片段,突然跳到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评论,再回到那个童年片段给我带来的启发。 这种看似无序的跳跃,其实是我个人思绪的真实流淌,它展现了一个大脑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从点滴碎片中构建出对世界的理解的。
- 打破“第四堵墙”: 我很喜欢在文章里直接跟读者对话,像是我们正坐在同一个房间里聊天。我可能会问:“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 或者感叹:“ 说真的,当时我可吓坏了,你肯定懂那种感觉吧? ” 这种互动,让文章变得鲜活起来,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参与者。
我永远记得有一次,我写了篇关于“成长中的迷茫”的文章,开篇我直接写:“我二十出头那几年,简直就是一团浆糊,活得跟个无头苍蝇似的,每天都在问自己:‘我到底在干嘛?’‘我的未来在哪里?’” 我甚至把当时我笔记本上涂鸦的那些凌乱的想法都用文字描述了出来。结果,读者们像找到了知音,纷纷留言说:“你就是我本人啊!”“看完感觉没那么焦虑了,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
这让我明白,当我们把自己的“不堪”、“迷茫”、“脆弱”真实地展现出来时,反而能和读者建立起最深层次的连接。因为人,本就不是完美的,我们都在跌跌撞撞中寻找方向。而第一人称,就是那扇窗,让我能把自己的“不完美”展现出来,也让读者能从我的“不完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四、第一人称的“边界”与“分寸”:我的反思
当然,任何一把锋利的刀,都有可能伤到自己。第一人称用不好,确实容易滑向自恋、抱怨、或者变成无休止的“流水账”。所以,在我挥洒第一人称的魔力时,我心里始终有一把“尺子”。
首先,我的“我”,不是空洞的“我”,它承载着思考、观察和体验。我不会为了用“我”而用“我”,我的每一个“我”背后,都应该有我想表达的观点,我想分享的洞察。其次,我的“我”,是开放的“我”,它邀请读者参与,而不是自我封闭。我在表达我观点的同时,也留有让读者思考和质疑的空间。最后,我的“我”,是带着敬畏心的“我”,我尊重读者的时间和感受。我用我的真实,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而不是滥用这种信任去倾倒负能量。
对我而言,第一人称作用,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我勇敢地去表达自己,去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去用我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这个世界。它让我的文字有了血有肉,有了温度,有了灵魂。
所以,如果你也还在为文章的“冷淡”而苦恼,不妨试着放下那些条条框框,勇敢地在你的文章里注入你的“我”吧!让你的笔尖,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你内心最真实的延伸。让你的文字,像你自己一样,鲜活,独特,充满力量!
相信我,当你真正把你的“人味儿”放进去,你的文章,一定会找到那些,一直在等待与你相遇的灵魂。而这,就是第一人称作用,带给我,以及我希望也能带给你的,最宝贵的礼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