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听我说。
每年一到六月,空气里就飘着一股子特别的味道,是樟树花的香气,混着一点点燥热,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的具象化,就是一个数字——江西省高考人数。

今年又是50多万。
五十多万。
你把这个数字放在嘴里嚼一嚼,是什么感觉?它不是冷冰冰的统计,它是一个个鲜活的、十六七八岁的少年少女。是五十多万个家庭悬着的心。是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的青春大军,要去挤那座叫“大学”的独木桥。
我就是从那座桥上,连滚带爬过来的江西“老表”。所以,每当看到这个数字,我脑子里根本不是什么数据分析图表,而是一幅幅具体的、甚至带着声音和气味的画面。
画面一:清晨六点的“战场”
我想起我的高中,一个赣北小县城里普普通通的中学。清晨六点,天还蒙蒙亮,你就能听到整个校园被朗朗的读书声给“淹没”了。那声音不是悠扬的,是嘶吼的,是带着一种要把知识点刻进骨头里的狠劲儿。
走廊里,贴满了红底黄字的标语,现在想起来,那些话真是“杀气腾腾”: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现在看,觉得有点可笑,甚至有点反人性。但当时,身处其中的我们,谁不把这当成圣经?谁不是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把英语单词念得震天响?五十多万考生,就是五十多万个这样日夜颠倒、把青春当燃料的战士。
为什么?为什么江西的高考,感觉总是这么“卷”?
这事儿吧,你得往深了刨。
首先,人多,这是基本盘。江西,自古就是个人口大省,教育传统也深。你看古代,我们这儿出了多少状元、宰相?“江右风流”可不是吹的。这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是刻在老一辈江西人骨子里的。家里再穷,孩子的书,必须得读。高考,是改变命运最公平、也几乎是唯一的康庄大道——至少,在大多数普通家庭看来,就是这样。
然后,你再看看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
这就有点扎心了。整个江西,985大学,没有。211大学,就一所——南昌大学。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五十多万名考生,去争夺极其有限的本土优质教育资源。僧多,粥少得可怜。你想上个好点的大学,就意味着你必须把目标投向省外。而那些外省的顶尖名校,分给江西的名额,又是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的。
于是,内卷就成了必然。
你以为你很努力了?对不起,你那个隔壁班的同学,晚上只睡四个小时。你以为你刷完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不好意思,人家已经开始刷各种名校的自主招生题了。这不是贩卖焦虑,这就是我们当年经历过的,也是现在学弟学妹们正在经历的残酷现实。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总动员”
我特别想聊聊这五十多万大军背后的“后勤部队”——他们的父母。
我记得我高考那年,我妈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研究“高考食谱”。什么核桃补脑,什么鱼头汤健脑,变着花样地做。我爸呢,平时一个大老粗,那段时间也变得小心翼翼,连在家走路都踮着脚,生怕打扰到我。
这种场景,在江西的五十多万个家庭里,每年都在上演。
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能上个好点的高中,不惜代价买学区房,或者自己省吃俭用,把孩子送进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有多少母亲,辞掉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个小房子,当起了全职陪读妈妈?
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孩子身上。这种爱,沉甸甸的,有时候甚至让人喘不过气。
我有个表弟,画画特别有天赋,但他爸妈死活不同意他走艺考,理由很简单:“文化课考个好大学,找个稳定工作,才是正道。画画能当饭吃吗?”
最后,表弟妥协了。他收起了画板,一头扎进了物理和化学的题海里。我不知道他现在午夜梦回,会不会想起曾经那个想当画家的自己。
在江西这片土地上,高考承载的,早就不只是一个人的前途了。它是一个家庭阶层跃迁的梦想,是几代人拧成一股绳的执念。
“孔雀东南飞”的无奈循环
更有意思的一点,你发现没有?
江西的学子们,拼了命地学习,考出去,然后呢?
很多人,就不回来了。
我们开玩笑说,这叫“孔含雀东南飞”。北上广深,江浙沪,那些经济发达的地方,有更多的好大学,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薪水。对于一个从江西小城千辛万苦考出去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吸引力是致命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点悲情的循环:
江西教育资源相对薄弱 → 学生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考出去 → 考出去的优秀人才,因为家乡发展机会有限,大多选择留在外地 → 江西人才流失,发展受限 → 教育等公共资源投入更加紧张 → 下一代学生为了更好的出路,只能更拼命地往外考……
你看,这像不像一个解不开的莫比乌斯环?
五十多万这个数字,既是江西基础教育强大的证明——我们能动员起如此庞大的考生群体,也映射出这片红土地发展的某种困境和无奈。我们为每一个考出去的孩子骄傲,但心底深处,又何尝不希望他们能在家门口,就找到施展才华的天地?
但是,事情正在起变化,对吗?
写到这儿,我感觉有点沉重了。但我想说,也别那么悲观。
现在的00后、05后,他们和我们这代80后、90后,想法真的不一样了。
他们接触的信息更多元,眼界更开阔。在他们眼里,高考依然重要,但可能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有人去做自媒体,成了小有名气的博主;有人去学一门手艺,成了国潮品牌的设计师;有人选择职业教育,在技术领域里发光发热。
而且,江西自己也在努力啊!你看南昌,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多猛。VR产业、航空产业,都在搞得有声有色。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孔雀”愿意“飞回来”,甚至“凤凰来栖”。
写在最后,给那五十多万个“曾经的我们”
这篇文章,写得有点乱,有点意识流,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因为一提到“江西省高考人数”,我的情绪就很难保持平静。它像一个按钮,一按下去,就启动了所有关于青春、汗水、梦想和遗憾的记忆。
那五十多万张年轻的面孔,仿佛就是镜子里的我们。
我不想祝他们“金榜题名”,这太俗套了。
我只想说,无论结果如何,请记得,你们已经打过一场人生中最艰苦卓绝的战役。这场战役的意义,不在于你最终拿到了哪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在于你们为了一个目标,曾那样不顾一切地燃烧过自己。
那段日子,会成为你们一辈子最硬的铠甲。
至于未来,路很长。独木桥的那头,也许是另一片更广阔的江湖。考得好的,别骄傲,人生是场马拉松;没考好的,更别气馁,条条大路通罗马。
重要的是,永远别丢了那股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磨砺出来的——不服输的“霸蛮”精神。
祝他们,也祝曾经的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那条路。
管它宽窄,走得舒坦就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