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第一次站在纪南城那巨大的土疙瘩上,我脑子里一片空白。
不是那种被壮丽景色震撼到失语的空白,而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巨大的、沉甸甸的、混杂着荒凉和迷惑的空。脚下就是传说中的郢都,楚国那几百年赫赫扬扬的国都,可我眼前,除了连绵的、被庄稼和野草覆盖的土垣,就是远处农舍的袅袅炊烟。

风,很大。刮过耳边,带着田野里特有的泥土和植物的味道,呼呼作响。
没了。书上读到的“车毂击,人肩摩”的繁华,没了;“朝发郢,暮宿鄢”的通途,也没了;屈原“出不入兮往不反”的悲愤,伍子胥“日暮途远,倒行逆施”的决绝,那些惊心动魄的人和事,连同他们的宫殿、他们的街道、他们的爱恨情仇,全都被这风,吹散了。
郢都,不是一个景点,它是一个气场。
你得闭上眼睛才能“看”见它。
你得用心去听,才能“听”到它。
导游手册上的那些干巴巴的文字——“纪南城,楚国中晚期都城,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它们冰冷,没有温度。它们告诉你一个躯壳的尺寸,却无法描摹那个灵魂的重量。
我更愿意相信我自己的感觉。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
一、那个叫“熊侣”的家伙,和他的“一鸣惊人”
我总在想,当年那个被称为“楚庄王”的熊侣,他站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
是三年不理朝政,整日饮酒作乐,宫殿里靡靡之音不绝于耳的颓废景象吗?还是他内心深处,那只蛰伏的、等待一飞冲天的巨鸟?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这句话,我们今天当成一个励志成语来讲。可你站在这里,站在郢都的土地上,你才能感觉到这句话里蕴含着多么恐怖的能量和耐心。那不是一句空话,那是一个巨人弯下膝盖,准备跳跃的姿态。
这片土地是有记忆的。它记得那种从蛮荒中崛起的强悍生命力。楚国人,这帮被中原诸侯鄙夷为“南蛮”的家伙,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野性。他们不玩周礼那套繁文缛节,他们信奉的是巫祝鬼神,是烈火与鲜血,是汪洋恣肆的想象力。
你看楚国的青铜器,那些繁复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纹饰,那些龙飞凤舞、神人合一的诡谲造型,哪有一点中原的温良恭俭让?那是一种喷薄而出的、原始的、带着巫术气息的生命力。
所以,楚庄王能忍。郢都,这座城市,也能等。
它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问鼎中原的机会。当熊侣终于出手,灭庸、伐陆浑、陈兵洛水、问鼎之轻重……那一刻,整个郢都大概都沸腾了吧?我想象着,那些铸造兵器的炉火烧红了半边天,那些出征的战车卷起漫天尘土,那些南方的姑娘们,站在高高的城垣上,望着自己的男人,唱着奔放而热烈的楚歌。
那时的郢都,一定很吵,很热,充满了生命的味道。
二、一个孤独的行吟者——屈原的背影
可郢都的灵魂,一半是火焰,一半却是冰冷的江水。
这江水,就属于屈原。
你不可能来到郢都,而不去想屈原。这个人,他的灵魂已经和这片土地,和城外的江河湖泊,彻底融为了一体。
我沿着古河道走,试图寻找当年他行吟的踪迹。当然,什么都找不到了。两千多年的沧桑,足以让山河改道。但我总觉得,空气里还残留着他的一声叹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些句子,在书本里读,是文学,是经典。可你站在这里,你脚下踩着他可能也踩过的泥土,你吹着他可能也吹过的风,这些句子就活了过来。它们不再是文字,而是一个个具体的画面,是一个孤独的、高贵的、不被理解的灵魂,在天地间最沉痛的呐喊。
他看着郢都的宫殿里,那些他曾经鄙视的小人弹冠相庆;他看着自己钟爱的君王,一步步走向昏聩;他看着这个他深爱的国家,在内耗和谗言中慢慢沉沦。
他能做什么?
他只能走。他只能放逐自己。他把所有的悲愤、所有的理想、所有的绝望,都写进了那些奇诡瑰丽的辞赋里。《离骚》,那不是一首诗,那是一个人的全部生命,用血和泪写成的绝唱。
我甚至觉得,屈原的鬼魂,可能至今还在这片废墟上徘徊。他还在问:“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还在寻找他那遗失的美好理想。
所以,郢都的底色,是悲凉的。就算它曾经再怎么强大,再怎么繁华,有了屈原,它就永远笼罩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破灭的悲剧色彩。
三、那一天,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情地碾压过一切。
公元前278年。
记住这个年份。对于郢都来说,这是世界末日。
秦国大将白起,那个被称为“人屠”的男人,率领大军来了。他不是来谈判的,也不是来示威的,他是来毁灭的。
史书上的记载,只有冰冷的几个字:“白起拔郢,烧先王之墓夷陵。”
“拔”和“烧”,这两个字背后,是怎样的人间地狱?
白起引动江水,水淹郢都。滔天的洪水,冲垮了坚固的城墙,淹没了华丽的宫室。然后,是大火。那场大火,据说烧了三天三夜,把楚国几百年的积累,烧成了一片焦土。
我站在纪南城遗址博物馆里,看着那些从泥土里挖出来的文物。一只有着精美云纹的青铜鼎,它的腿被打断了;一把锋利无比的越王勾践剑(没错,它曾作为陪嫁品来到楚国),在地下沉睡千年,光华依旧;还有那些破碎的陶器,那些碳化的粮食……
每一件文物,都是那场灾难的幸存者,也是无声的见证者。
它们在告诉我,这里曾经有过多么精致的生活,也经历过多么残酷的毁灭。
你可以想象吗?一个郢都的普通市民,他可能正在家里和妻儿吃饭,突然洪水就冲了进来。他可能正在街上和邻居聊天,秦军的战刀就砍了下来。他抬头看到的,是遮天蔽日的浓烟,听到的是撕心裂肺的哭喊。他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他引以为傲的国都,就在一天之内,变成了废墟,变成了坟墓。
从那一天起,楚国就失去了它的心脏。虽然之后他们迁都数次,苟延残喘,但那个最强悍、最自信、最有想象力的楚国,已经随着郢都的大火,死去了。
尾声:风中的低语
离开的时候,我又回到了那片高高的土垣上。
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和楚国漆器一样的颜色,红与黑,热烈而深沉。
田里的油菜花开了,金灿灿的一片,充满了生机。远处,有孩子在放风筝,笑声传得很远。农民们扛着锄头,慢悠悠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生活,以一种最朴素、最坚韧的方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着。
他们知道脚下埋藏着一个伟大的王朝吗?
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历史的鬼魂,终究要让位给活着的人。
我站了很久,直到天色完全暗下来。风还在吹,这一次,我好像真的听到了一些什么。不是楚庄王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屈原的悲愤长叹,更不是亡国之民的哀嚎。
那是一种更古老的、更深沉的声音。像是大地自己的呼吸,像是时间流淌的声响。
它在告诉我:
一切都会过去。无论是煊赫的荣耀,还是彻骨的伤痛。
但有些东西,会留下来。
它会融入泥土,化为尘埃,刻进山川河流的记忆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当一个像我一样的后来者,站在这里,被风吹拂的时候,它会像一个幽灵,悄悄地告诉你,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这就是郢都。一座你用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去感受的,伟大的鬼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