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每次听到“滕王阁序是谁写的”这个问题,我心里就忍不住会心一笑。说真的,这世上有些事儿,咱们中国人哪怕对历史一知半解,但有些名字和作品,就像刻在基因里一样,一提起,脑袋里立马就蹦出答案。就比如这《滕王阁序》,谁写的?王勃啊!这还用问吗?
可话又说回来,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谁写的”背后,藏着的可不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而是一整个波澜壮阔的故事,一段让人听了都忍不住拍案叫绝的传奇。今天,咱们就不是简单地抛出个“王勃”了事,而是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把这篇绝世名作,还有它背后那个“初唐四杰”之一的少年天才,给大家好好地“挖”出来,聊个透彻,聊个明白!

一、谜底揭晓:就是他!那个天才得不像话的王勃!
你看,我这人直来直去,不喜欢卖关子。所以,咱们开门见山,再次强调:没错,《滕王阁序》的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王勃!没错,就是那个年纪轻轻,却才华横溢到让人嫉妒、让人心疼的王勃。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个问题背后,除了对历史常识的求知欲,还隐隐透着一种对“不可能”的探寻呢?你想啊,一篇流传千古、字字珠玑、结构恢宏的骈文,居然出自一个当时不过二十多岁的少年之手!这事儿,本身就带着点魔幻色彩,简直就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有人问“滕王阁序是谁写的”,我反而觉得,这问得好!它不是对答案的怀疑,而是对那份超越年龄、超越常理的天赋,发出的由衷惊叹啊!
二、那年秋日,滕王阁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坛“直播”!
要说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那可真叫一个“自带BGM”,画面感十足,堪比一场古装大戏!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那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具体是哪一年?不重要!反正,那是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江西洪州(就是现在的南昌啦),都督阎公大宴宾客,地点就在那气势磅礴的滕王阁上。这可不是个普通的宴会,而是阎公为了炫耀他女婿的才华,特意举办的。他提前准备好了笔墨纸砚,就等着女婿当众挥毫,写一篇流芳百世的序文,好给自己脸上贴金呢。
各路文人雅士,三教九流,那是济济一堂。大家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气氛正酣。阎公当然少不了要请大家“谦虚”一番,说:“各位都是饱学之士,何不作序一篇,为这盛会添彩?”嘿,这哪是谦虚,分明是“抛砖引玉”,引的可是他那宝贝女婿的“玉”啊!
结果呢?大家都很“识趣”,纷纷推辞,没人敢当这个出头鸟。毕竟,谁不知道阎公的心思啊?正当大家都准备看阎公女婿表演的时候,一个不合时宜、甚至可以说有点“狂妄”的声音响起来了——“我能写!”
众人循声望去,哟呵,谁啊?只见一个少年郎,衣着不算特别华丽,但眼神里透着一股子锐气和自信。他,就是王勃。当时,他正好路过洪州,听说有这等盛会,便也来凑了个热闹。
阎公一听,心里那个不爽啊!这小子,谁啊?毛都没长齐,敢来抢我女婿的风头?但他毕竟是都督,面子上总要过得去,于是强忍着不悦,把笔递了过去。心想:哼,让你写,写不出好东西,看你丢不丢人!
王勃也不客气,接过笔,那架势,仿佛不是在写一篇应景的序文,而是在书写一部史诗!他丝毫没有犹豫,一气呵成,洋洋洒洒,笔走龙蛇。
当他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全场都安静了。阎公原本还黑着的脸,逐渐变得惊愕,然后是震惊,最后是掩饰不住的狂喜!他赶紧叫人研墨,甚至有传闻说,他派人守着,每写完一句,就赶紧把墨迹未干的纸张传下去,让大家传阅品鉴。那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顶级赛事,每个字都带着光芒,每个句子都引发惊叹!
这一句,简直神来之笔!它不仅仅是描绘了滕王阁傍晚的壮丽景色,更是把自然景观和哲思融为一体,瞬间把整个序文的意境拔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你想想,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特效的时代,亲耳听到这样充满画面感和诗意的句子,那种震撼,简直是直击灵魂的!
一篇《滕王阁序》,就在这样的“万众瞩目”下,诞生了。王勃不仅技压群雄,更是把阎公的女婿甩了好几条街,让所有人心服口服。他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旷世奇才。
三、为什么是王勃?他的“不凡”成就了“不凡”!
所以,你看,当有人问“滕王阁序是谁写的”时,我脑子里首先浮现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王勃”二字,而是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是那个在喧嚣宴会上,敢于亮剑,一鸣惊人的少年身影。
为什么偏偏是他?*天才的降临:王勃自幼聪慧,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通读《汉书》,被赞为“神童”。这份天赋,不是靠后天勤奋就能完全弥补的。他是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注定要走上文学这条路,而且要走得熠熠生辉。*初唐的洗礼:他身处初唐。这个时期,诗歌文坛正经历着从南朝绮靡文风到盛唐气象的过渡。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初唐四杰”,正是这个变革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敢于突破旧规,追求新的气魄和境界,为盛唐诗歌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勃的《滕王阁序》正是这种变革精神的集中体现。*命运的馈赠与磨砺:虽然他名声显赫,但人生也是多舛。曾因替人作《檄英王鸡》一文触怒高宗,被贬官。又因私藏罪犯被牵连,其父也被贬。这些经历,无疑增加了他作品中的沧桑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这种磨砺,让他笔下的文字,多了几分厚重,少了几分轻浮。*学养的支撑:别看他年轻,但他博览群书,学问渊深。骈文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声韵、典故运用,没有深厚的学养是根本玩不转的。王勃能信手拈来,足见其功底。
四、超越时空的魅力:滕王阁序,不只是一篇文章!
现在,咱们再来聊聊《滕王阁序》本身。它为什么能这么“火”,火了一千多年,依然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
-
绝美的意境,铺陈开来的画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我已经提过无数遍了,但每提一次,我都觉得心头一震。它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把时间和空间、动与静、有限与无限完美融合。想想看,傍晚时分,天边是绚烂的晚霞,江面是辽阔的秋水,一只孤零零的野鸭(或者理解为大雁)在霞光中穿梭,与天边的云霞相映成趣。这画面,壮美中带着一丝孤寂,广阔中又蕴含着生命的灵动。你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那滔滔江水,那远山含黛,那天地之间的浩渺。
-
哲思与感慨,直击人心: 《滕王阁序》可不是一味地堆砌辞藻,它深藏着王勃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不就是他自己内心情感的投射吗?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本该意气风发,却屡遭挫折,壮志难酬。他把这种感怀融入了文章,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悯和对世事无常的慨叹。谁人没有“怀才不遇”的感慨?谁人没有“人生苦短”的惆怅?所以,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景,更是写情,写人生,直击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
骈文的极致,语言的华章: 作为一篇骈文,《滕王阁序》在语言上的成就简直是登峰造极。句式整齐,对仗工稳,声韵和谐,用典精当。但它又不是那种死板的堆砌,而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你看那“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气势,那“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的灵动,那“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的地理格局,每一个字词,每一句搭配,都像是经过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简直是一种享受。
-
文化符号,精神象征: 时至今日,《滕王阁序》早已超越了一篇单纯的文学作品,它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了初唐文人的风采,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代表了那种即便身处逆境,也要挥洒才华、表达自我的精神。它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世无数文人的创作之路。
五、悲情天才的短暂人生:唏嘘,却永恒!
说起王勃,总让人忍不住要叹息。就像所有老天爷赏饭吃的绝世天才一样,他的生命是那么璀璨,却又那么短暂。写完《滕王阁序》没多久,他在前往交趾(今越南北部)探望被贬的父亲途中,不幸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七岁左右。
二十七岁啊!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可能才刚刚开始发力,人生才刚刚铺展。可对于王勃,他却已经完成了别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文学高度。他的英年早逝,无疑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如果他能活得更久一些,不知道还能写出多少惊艳千古的篇章?
但或许,正是这份短暂,这份悲剧色彩,反而让他的形象更加鲜明,让《滕王阁序》的传奇性更上一层楼。他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流星,划过天际,留下一道永恒的光芒。
六、最后我想说:别只问“谁写的”,更要问“为什么这么写”!
所以,下回再有人问你“滕王阁序是谁写的”,你大可以笑着告诉他:是王勃!但是别忘了,再多给他讲讲这个故事,讲讲这个少年,讲讲他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绝妙瞬间,讲讲他那短暂却辉煌的人生。
因为,一部作品的伟大,不只在于它本身的光芒,更在于它背后承载的人的智慧、情感和命运。王勃的《滕王阁序》,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天才的恣意汪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当你真正读懂了《滕王阁序》,读懂了王勃,你就会发现,这个问题不再是简单的“谁写的”,而是一个对文学、对生命、对历史的深沉叩问。而这,才是我觉得最最迷人的地方。
去吧,找个秋天的傍晚,面朝大江大河,重读一遍《滕王阁序》。你会发现,千年前那个少年郎的笔墨,至今依然能穿越时空,震撼你的心扉。相信我,那种感觉,绝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