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谁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一份来自普通人的深度思考


说起“中流砥柱”,你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什么形象?

是不是那种,西装革履,站在发布会聚光灯下,指点江山,身后是飞速滚动的股票代码和宏伟蓝图的PPT?或者是历史书里,那些力挽狂澜、振臂一呼的英雄人物?

中流砥柱

坦白说,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觉得这四个字,自带一种BGM,金光闪闪,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十万八千里。

直到几年前,我家那栋老破小,半夜里水管爆了。

那叫一个水漫金山。我手忙脚乱,拿盆接,拿毛巾堵,狼狈得像电影里的倒霉蛋。凌晨两点,我哆哆嗦嗦地翻着手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打给了小区门口那个修修补补的小店老板,一个五十多岁,平时看着有点蔫儿,总在店门口眯着眼打盹的王师傅。

电话嘟了两声就接了,声音沙哑,一听就是被吵醒的。我语无伦次地说了情况,他没多问,就俩字:“等着。”

半小时后,他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三轮车来了,工具箱叮当作响。他没抱怨,没加价,进来后看了一眼,就开干。关总闸,找漏点,切割,焊接……那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冰冷的水溅在他脸上,昏暗的灯光照着他额头的汗珠。

那一刻,我看着他佝偻着背,在这一地狼藉里专注地忙活,心里突然就冒出了“中流砥柱”这四个字。

不是电视上那种宏大的、叙事诗一般的“中流砥柱”,而是一种,在关键时刻,你抓得住、靠得住的,具体的、有温度的“中流砥柱”。

从那天起,我开始重新审视这四个字。我发现,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底盘,真正的“稳”,恰恰是由无数个像王师傅这样,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沉默、坚韧、可靠的人构成的。

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中流砥柱。

你有没有想过,是谁在维持我们生活的“理所当然”?

我们如今的生活,建立在无数“理所当然”之上。

外卖,点一下,半小时就到。快递,买一下,隔天就到。垃圾,扔出去,第二天就消失。生病了,去医院,总有人给你看。城市里,灯火通明,水电煤气,从不间断。

这一切,是自动运行的吗?

当然不是。

是那些我们可能从未正眼瞧过的外卖小哥,无论刮风下雨,骑着电动车在车流里穿梭。那身黄色的、蓝色的冲锋衣,简直就是城市的流动血脉。一单单外卖,一个个包裹,喂饱了写字楼里的胃,也撑起了一个家。他们是中流砥柱。

是那些凌晨四点就起来扫大街的环卫工,用一把扫帚,扫出了一个城市的清爽和体面。我们在梦乡里的时候,他们已经把一天的喧嚣和狼藉,默默归于平静。他们是中流砥柱。

是医院急诊室里,连轴转了十几个小时,累到眼睛都睁不开,却在听到呼叫铃时,依然能瞬间站起来冲过去的护士。面对焦灼的家属,面对生死一线的病人,她们的声音也许疲惫,但手上的动作永远精准。她们是中流砥柱。

是深夜写字楼里,为了一个紧急的bug,对着满屏代码,猛灌咖啡的程序员。你看不到他,但你手机里的APP之所以能顺畅运行,你依赖的系统之所以没有崩溃,就是因为有他这样的人在背后“续命”。他们也是中流砥柱。

还有,那个永远在你上班前就把早餐摊摆出来的阿姨,那个无论多晚都亮着一盏灯的便利店店员,那个在暴雨天指挥交通,浑身湿透的交警……

这些人,没有谁在聚光灯下。他们的工作,甚至在很多人眼里,是“底层”的,是“可以被替代”的。

但恰恰是这些无数“可被替代”的人,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最坚不可摧的“不可替代性”。

他们没有改变世界,但他们,日复一日地,维持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正常运转。这种维持,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

“中流砥柱”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选择

我越来越觉得,所谓“中流砥柱”,它根本不是一个位置,不是一个头衔,更不是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它是一种状态,一种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的生活里,一种近乎偏执的责任感

它是一种选择。

选择把手头的事做好,不管有没有人看。

选择对自己的专业负责,对得起那份薪水,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选择在别人都想“抄近道”“搞变通”的时候,你还愿意下点笨功夫。

想到这儿,我又想起我爸了。

我爸是个老技术员,在工厂干了一辈子。他那个人,嘴笨,不爱说话,一辈子没当过什么大官,也没挣到什么大钱。我小时候,总觉得他特没劲,不像同学的爸爸,有的当老板,有的当干部,说起话来都神气活现。

我爸的工作就是跟图纸和机器打交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为了一个零件的精度,跟车间主任吵得脸红脖子粗。那个零件,差零点零几毫米,其实根本不影响大局,但他就觉得不行,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他愣是把自己关在车间里,两天两夜,硬是给磨了出来。

那时候我不懂,我觉得他这人怎么这么轴,这么不懂人情世故。

现在我懂了。

他那种“轴”,就是一种担当。他不是为谁干,也不是为了表现给谁看,他就是觉得,“这活儿从我手里过,就得是这个样”。这是一种朴素到近乎顽固的职业道德。

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种“轴”劲儿了。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风口,谈论流量,谈论如何“四两拨千斤”的时候,总得有人,愿意去干那些“千斤”的活儿。总得有人,愿意在基础的、枯燥的、不那么光鲜的地方,一锤子一锤子地敲,一毫米一毫米地磨。

这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兜底”能力。

风口会变,流量会散,但那些实实在在的技术,那些扎扎实实的服务,那些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信任,才是真正能抵御风浪的东西。

我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我们也可以成为“中流砥柱”

写到这里,我其实想说,“中流砥柱”的桂冠,不应该只留给那些改变历史的伟人。

它更应该属于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

你,我,他。

那个在办公室里,默默帮同事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却从不声张的你。

那个在家庭里,十年如一日,照顾老人和孩子,撑起整个家,让外面打拼的人没有后顾之忧的她。

那个在社区群里,热心肠地组织团购,帮邻居解决各种鸡毛蒜皮小事的他。

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角色里,在自己的生活半径内,其实都在扮演着某个领域、某个时刻的“中流砥柱”。

你可能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但你兢兢业业,从不出错,你就是这个部门稳定运转的一颗螺丝钉。

你可能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但你用爱和耐心,给了孩子一个温暖健康的成长环境,你就是这个家庭最坚实的后盾。

你可能只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但你坚持垃圾分类,你遵守公共秩序,你对陌生人报以微笑,你就是这个社会文明和善意的一部分。

别小看这种“螺丝钉”和“后盾”的力量。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是靠几个超级英雄撑起来的。它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需要无数个零件严丝合缝、稳定运转。也像一座宏伟的建筑,地基之下,是无数块看不见的、默默承受压力的基石。

我们,就是那些零件,那些基石。

所以,下次再看到“中流砥柱”这四个字,我希望你脑海里浮现的,不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形象。

你可以想想,那个在你生病时为你熬粥的人。

可以想想,那个在你工作遇到瓶颈时,拍拍你肩膀,说“别怕,有我”的同事。

可以想想,那个深夜还在为你守候一盏灯的家人。

更可以,想想你自己。

想想你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没有偷懒,有没有尽责?在你的家庭里,有没有逃避,有没有担当?在你的生活里,有没有抱怨,有没有发光?

夜深了,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城市的万家灯火。

我知道,每一扇窗户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正在为生活打拼的普通人。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用他们的坚韧、他们的责任、他们的善良,点亮了这片星海。

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沉默的,却坚不可摧的——

中流砥柱

 
廿四味
  • 本文由 廿四味 发表于 2025-11-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807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