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win”这个词,它最迷人的形态,根本不是它的过去式“won”,也不是那个冷冰冰的原形“win”,而是它的现在分-词——Winning。
对,就是这个带着“-ing”后缀的小尾巴,一下子把一个瞬间的、凝固的结果,变成了一种流动的、持续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状态。

说真的,我们这个时代,太痴迷于“won”了。我们把人生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赛道,然后拼了命地冲向终点线,只为了那个裁判举牌、镁光灯闪烁、奖杯递到手里的瞬间。考上了!拿到了Offer!项目完成了!我们赢了!We won!
然后呢?
然后就是一阵巨大的、空洞的、不知所措的空虚。像一个吹得鼓鼓的气球,“砰”的一声,绚烂之后,只剩下一地鸡零狗碎的失落。因为“won”是一个句号。它意味着游戏的结束,意味着你得赶紧找下一个山头去攀爬,否则你就会被“无事可做”的焦虑感给活活吞噬。
这太累了,兄弟。真的。
从“名词”的胜利,到“动词”的赢
我曾经也是个“won”的狂热信徒。上学的时候,死磕成绩,目标就是榜单上那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工作了,熬夜加班,眼睛里只有那个季度的KPI和年终奖金的数字。每一次“won”,都像打了一针肾上腺素,爽。但药效一过,那种疲惫和茫然,简直要命。
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闯关游戏的玩家,只不过我的游戏机,只有“开始”和“Game Over”两个键。中间的过程?哦,那只是为了通关而必须忍受的、充满痛苦的加载条。
直到有一天,我在健身房里,看着一个老哥,他大概有六十多岁了,身材练得巨好。他不是在挑战什么极限重量,就是在那里,一组一组,非常专注、非常享受地做着他的弯举。汗水从他额头的皱纹里渗出来,但他脸上那个表情,不是痛苦,不是狰狞,而是一种……沉浸。
我突然就懂了。
他不是为了“练成”某个身材(won),他就是在享受“锻炼”这件事本身(winning)。他生命力的来源,不是那个最终的结果,而是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就是“Winning”的内核:它是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正在进行时”的活着的状态。
你不是为了赢得那场胜利,你本身,就是胜利。
Winning状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它不是打了鸡血的亢奋,也不是那种“天下无敌”的自大。它更像一种……静水流深的感觉。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一个程序员,凌晨三点,整个世界都睡了,只有他屏幕的光照亮他的脸。他不是在为第二天的DDL而痛苦挣扎,而是在为一个困扰了他三天的Bug,找到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那一刻,他敲下最后一行代码,按下运行,程序完美通过。他没有跳起来欢呼,只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靠在椅子上,嘴角不自觉地咧开。
那一瞬间,他就在“Winning”的状态里。那份喜悦,纯粹、私密,只属于他自己。跟老板的夸奖无关,跟项目的奖金无关,只跟“我,靠我自己,搞定了这个难题”有关。
再想象一下:
一个画师,在画板前,一坐就是一下午。她可能在画一朵花的花瓣,光影、纹理、露珠……她完全沉进去了,忘了时间,忘了饥饿,世界仿佛只剩下她、画笔和那片小小的画布。她不是为了画出一幅“杰作”(won),她就是在享受用色彩和线条创造美的这个过程。
她的每一次落笔,每一次调色,都是一次微小的“winning”。
看到了吗?
“Winning”不是终点线的冲刺,而是奔跑时耳边的风声,是感受自己心跳的每一次搏动,是享受肌肉发力时的那种酸爽感。
它是一种“在场”的体验。你的身心合一,完全投入在当下的事情里,并且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正向反馈。这种感觉,心理学上管它叫“心流”,但我觉得,“Winning”这个词,更带劲,更有一种主动出击的掌控感。
行了,别光吹牛了,怎么才能进入“Winning”状态?
这玩意儿不是玄学,它有方法论。这几年我自己瞎琢磨,也踩了不少坑,总结了几个不一定对,但对我巨有用的“心法”。
1. 把你的记分牌,从外部挪到内部
别再盯着别人给你设定的那些KPI、分数、排名了。那玩意儿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活的。
你要建立一套属于你自己的、私人的、绝对个人化的“Winning”记分系统。
比如说,今天你的目标是写2000字。外界的“won”可能是“文章发表了,阅读10w+”。但你的“winning”记分牌可以是:
- 我今天准时坐在书桌前了。+1分 (Winning!)
- 我关掉了手机,专注了1个小时。+5分 (F king Winning!)**
- 我写出了一个自己很满意的开头。+10分 (Hell Yeah!)
- 虽然卡壳了半小时,但我没放弃,而是出去走了走,回来接着干。+20分 (God-level Winning!)
看,当你这么干的时候,结果就不再重要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赢”麻了。你赢在自律,赢在专注,赢在坚韧。这种内在的胜利感,比任何外部的认可都来得更持久,更滋养。
2. 爱上那个“丑陋”的过程
任何牛逼的事情,过程往往都挺“丑”的。充满了试错、返工、混乱和自我怀疑。
我们总喜欢看那些成功人士光鲜亮丽的集锦,但很少有人会告诉你,他们在那些看不见的角落里,吃了多少灰,流了多少汗,骂了多少句娘。
想要进入“Winning”状态,你就得学会拥抱这种混乱和不确定性。
代码跑不通?太好了,这正是你展示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方案被毙了?太棒了,这说明你还有巨大的优化空间。跟客户吵了一架?完美,你又多了一次锻炼沟通技巧和情绪管理的机会。
把每一次挫折,都看成是游戏里的一个“隐藏任务”或者一个“精英怪”。打掉它,你就能获得经验值和更好的装备。当你能笑着面对这些“丑陋”的玩意儿时,恭喜你,你已经是个高级玩家了。
3. “小赢”的堆叠效应,比“大赢”的核爆炸更重要
别总想着搞个大的。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特别容易让人在准备阶段就直接累死,或者在失败后一蹶不振。
真正的“Winning”高手,都是“堆叠小赢”的大师。
- 早上起来,把被子叠了。 赢!
- 出门前,把垃圾带了。 赢!
- 上班路上,听了10分钟的播客,学了个新知识。 赢!
- 工作中,主动帮同事解决了一个小麻烦。 赢!
这些事儿,微不足道,对吧?但它们会像滚雪球一样,给你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嘿,你看,我这一天,从头到尾,都在赢。”
这种持续的、低强度的积极反馈,会慢慢改变你的自我认知。你会从一个“等待胜利降临”的人,变成一个“主动创造胜利”的人。你的气场都会不一样,真的。
写在最后:别做那个举杯的人,做那个奔跑时发光的人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win的现在分词”。
它不仅仅是一个语法知识点,它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可以让你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找到力量和乐趣的底层逻辑。
这个世界总在催促我们快一点,再快一点,赶紧到达那个所谓的“终点”。但我们完全可以对它说:“不好意思,我的游戏,没有终点。”
我的人生,不是一场为了“won”的短跑冲刺,而是一场享受“Winning”的无限马拉松。我不在乎最终的名次,我只在乎我跑得爽不爽,我有没有在每一步中,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力量的涌动。
别再焦虑你什么时候能“赢”了。
从现在开始,去专注地做一件事,去解决一个小问题,去养成一个好习惯。去感受那个过程,去奖励那个正在努力的自己。
因为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那个在终点举起奖杯的人。
而是那个在奔跑中,就已经浑身发光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