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行事,是生活的惯性还是智慧的捷径?解密“照例”背后的那些事儿

你发现没?“照例”这个词,简直就像空气,无处不在,但你平时根本感觉不到它。

早上进公司,跟前台小妹点头示意,她头也不抬地就把那杯滚烫的美式递过来,说:“哥,你的,照例。”中午点外卖,打开APP,系统“贴心”地把你上周吃了三次的猪脚饭顶到最前面,旁边一行小字:“照例来一份?”晚上回家,老妈在厨房里忙活,电视机里“照例”放着那档百看不厌的家庭伦理剧,连广告时间都精准得像上了发条。

照例的意思

“照例”,这俩字,听着四平八稳,甚至有点……怎么说呢,有点乏味。它像一双无形的手,推着你我,沿着一条看不见但无比熟悉的轨道滑行。它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几乎不需要思考的自动导航模式,一种在面对无数个岔路口时,大脑为了节能而选择的最省力、也最安全的路径……

说白了,就是懒。

别急着反驳我,我先给你描绘个场景。

公司里来了个新项目,十万火急。老板把所有人叫进会议室,眉头拧成一个川字。大家面面相觑,没人敢先开口。这时候,总有个“老油条”清清嗓子,慢悠悠地说:“老板,我看这事儿,照例,还是让A部门牵头,B部门配合,走咱们之前那个项目的流程就行。”

你看,“照例”一出,谁与争锋?

瞬间,紧张的气氛缓和了,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为啥?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一个不用担责任的“完美”借口。成了,是大家遵循成功经验;败了,那也不是我的锅,“反正以前都这么干的”。

“照例”有时候就是思想上的“集体偷懒”,是一块遮羞布,把创新、思考、还有那么一点点冒险精神,全都盖得严严实实。

它像工厂流水线上一个生了锈的齿轮,咯吱作响,效率不高,但它就那么不紧不慢地转着,没人想去给它上点油,更没人想把它换掉。因为换掉它,意味着要停下整条生产线,要重新调试,要面对未知的风险。太麻烦了。

所以,会议照例开得冗长且没有结论,报告照例写得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年终总结照例是去年的模板改了改数字。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照例”的温水里,被煮得浑身舒坦,浑然不觉水温正在慢慢升高。

但是,凡事就怕这个“但是”。

你以为我要把“照例”批个体无完肤?不,我没那么极端。

换个镜头。

每年除夕夜,不管我身在何方,我爸的电话总会准时在下午五点打来。电话内容也万年不变:“回来了没?菜都齐了,就等你开饭了。你妈今天做的鱼,照例,没放葱,知道你不爱吃。”挂了电话,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桌上那盘没放葱的红烧鱼,就是我家的“照例”。

我爷爷在世的时候,有个习惯,每年立秋,必定要炖一锅老鸭汤。我爸继承了这个“照例”。现在,轮到我了。虽然我炖汤的手艺远不如他们,但每到那天,我还是会笨手笨脚地去市场挑一只最肥的鸭子,回家用紫砂锅慢炖一下午。

那氤氲的热气,那熟悉的香味,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

这时候的“照例”,是刻在时间里的坐标,是情感的锚。

它不再是偷懒,而是一种深情的仪式感。它告诉我们,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无论我们长大了多少,走出了多远,总有一些东西是恒定的,是温暖的,是我们可以随时回去的港湾。我爸那句“照例,喝两杯”,里面藏着的不是酒精,是父子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和传承。

所以你看,“照例”这东西,它是个矛盾体。

  • 在工作和创造的领域,它可能是扼杀活力的“紧箍咒”。
  • 在情感和生活的领域,它又可以是慰藉人心的“定心丸”。

它像一个忠诚又有点呆板的老管家,能把你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但你休想从他那里得到任何惊喜。

我们为什么如此依赖“照例”?

我觉得,深层原因是一种对“失控”的恐惧

现代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选择,也带来了同等重量的焦虑。早上喝拿铁还是澳白?出门穿这件新买的风衣还是那件旧夹克?午饭是吃健康沙拉还是放纵一下来顿火锅?……每一个选择都消耗着我们的心力。

而“照例”就像一个安全气囊,它把我们从这些无穷无尽的选择中解救出来。它用“确定性”对抗着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照例,周五晚上看电影。”——你就不必再为“周末去哪儿”这个问题而跟伴侣吵架。“照例,晨跑后一杯蛋白粉。”——你就为自己的健康生活找到了一个简单的支点。“照例,睡前读半小时书。”——你就为对抗信息爆炸的焦虑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出口。

这些“照例”,构建了我们生活的秩序感和安全感。它们是生活的压舱石,让我们不至于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迷失方向。

聊到这,问题就来了。

我们该如何与这个又爱又恨的“照例”相处?

我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我的个人体会:保持警惕,但不必彻底决裂。

你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突然对日复一日的“照例”感到一阵窒息?

比如,你连续一个月,每天都走同一条路线上班,突然有一天,你拐进了一条从未走过的小巷。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一家开了很久但你从未注意过的咖啡馆,门口的风铃叮当作响。那一刻,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新鲜了。

那一刻,就是打破“照例”的瞬间。

我觉得,生活需要大部分的“照例”来维持稳定,也需要一小部分的“出格”来注入活力。

  • 你可以 照例 努力工作,但偶尔给自己放个假,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 你可以 照例 和家人温馨地过周末,但偶尔也可以策划一次惊喜,打破惯常的家庭日流程。
  • 你可以 照例 喝你那杯不加糖的美式,但也许下个周一,可以试试店员推荐的新品,万一有惊喜呢?

关键在于,你要有能力去审视你的“照例”。

问问自己:我这么做,是因为它“最好”,还是仅仅因为“我习惯了”?这个“照例”,是让我的生活更高效舒适,还是让我变得麻木和僵化?

当“照例”从一个高效的工具,变成了一个思想的牢笼时,就是你该拿起锤子,敲碎它的时候了。

说到底,“照例”的意思,就是生活本身的意思。它包含了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传承、我们的懒惰,也包含了我们的安全感。它是一条河,平缓地流淌,载着我们安稳前行。但别忘了,河的两岸,永远有值得我们跳上去探索一下的风景。

别让“照例”吞噬了你,也别轻易丢掉那个能让你在风浪里找到方向的旧罗盘。这其中的分寸,才是生活真正的大智慧。

 
清补凉
  • 本文由 清补凉 发表于 2025-11-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8075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