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对着一个英语语法里的“ing形式”大发议论,还写得这么……呃,起劲儿。
上学那会儿,语法课简直是我的催眠神曲。现在进行时,动名词,现在分词……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沫横飞,我脑子里想的却是窗外的篮球场,食堂今天中午的糖醋里脊,还有隔壁班那个笑起来有酒窝的女孩。ing?不就是个跟在动词屁股后面的小尾巴嘛,考试会用就行了。

直到很多年后,在一个普通的、甚至有点无聊的下午,我坐在咖啡馆里,看着窗外人来人往,车流不息,突然一个念头像闪电一样劈中了我的天灵盖。
这个世界,它不就是个巨大的、永不停歇的“ing”吗?
你看啊。
窗外,那对情侣正在laughing;马路对面,外卖小哥正在rushing;咖啡馆里,我旁边的老哥正在用笔记本coding;我自己呢,正在thinking,正在observing,正在writing。
一切都在发生。一切都未完成。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我们从小学的那个“ing”,根本就不只是一个语法规则,一个用来应付考试的工具。
它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是一种让人上瘾的哲学。
“完成时”的骗局 vs “进行时”的真实
我们这代人,好像都活在一个巨大的“完成时态”(The Perfect Tense)的骗局里。
从小被教育,你要“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买到”房子,“结了”婚,“生了”娃……你看,全是各种“完成”和“结果”。仿佛人生就是一张任务清单,我们的使命就是疯狂地在后面打勾。
Done. Done. Done.
于是我们拼命地卷,拼命地加速,把过程当成一种必要的痛苦,只为了尽快抵达那个叫“完成”的终点站。
可结果呢?
- 项目 做完了 (finished),巨大的空虚感瞬间袭来,甚至都来不及庆祝,下一个deadline已经压在了头上。
- 终于 买房了 (bought),背上三十年贷款的那一刻,感觉不是拥有了一个家,而是被一个水泥盒子套牢了。
- 目标 达成了 (achieved),那种爽感,可能还不如打游戏通关来得持久。
我们就像一群追着自己尾巴跑的狗,气喘吁吁,精疲力尽,却忘了跑步本身的乐趣。
而“ing”是什么?
“ing”是反“完成”的,是反“结果”的。它关注的,永远是那个“正在”的瞬间。
它告诉你:
- 最重要的不是 learning (学会)了什么,而是你正在 learning (学习)本身。是你在啃一本难懂的书时那种抓耳挠腮的专注,是你在练习一个新技能时从笨拙到熟练的欣喜。那个过程,本身就是奖赏。
- 爱情里最美的,不是那句“我愿意”(I do),而是漫长岁月里,你们一起 sharing (分享)、 arguing (争吵)、 laughing (欢笑)、 growing (成长)的点点滴滴。爱是一个动词,而且,它必须是进行时。
- 创作的快感,根本不在于那幅画 画完了 (painted),那篇文章 写完了 (written),而在于你沉浸其中,物我两忘,手指在键盘上飞舞,颜料在画布上流淌的那个过程。那是真正的 creating (创造)。
“完成”是一个点,稍纵即逝;而“ing”是一条线,无限延伸。
你懂我意思吗?这是一种心态上的巨大转变。它让我们从一个焦急的“结果收割者”,变成一个从容的“过程体验家”。
拥抱“ing”,生活可以有多带感?
当我开始刻意地用“ing”的视角看世界之后,很多事情都变得不一样了。真的,绝了。
1. 告别焦虑,拥抱“未完成”的美感。
以前我写东西,总想着要一气呵成,要完美。结果就是,经常对着一个空白文档发呆好几个小时,一个字都憋不出来。因为“完美”这个终点太吓人了。
现在呢?我不去想“写完”(finishing),我只想着“正在写”(writing)。
我就告诉自己,哥们儿,咱今天就写个500字,写得烂也没关系,关键是“写”这个动作本身。我享受的是思绪流淌,是词语碰撞,是把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一点点捞出来的感觉。
结果你猜怎么着?反而写得更快、更好了。
因为“ing”允许不完美,它拥抱混乱,它鼓励试错。它就像一个温柔的朋友,拍着你的肩膀说:“没关系,慢慢来,我们正在路上呢。”
2. 在重复的日常里,发现流动的诗意。
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很多人的生活,不就是这些事的无限循环吗?听起来挺没劲的。
但用“ing”的滤镜一看,嘿,立马不一样了。
- Cooking: 不再是“做饭”这个任务,而是享受食材在手中变化的奇妙过程。听着油在锅里滋滋作响,闻着蒜末爆香的味道,看着青菜从生到熟,颜色变得鲜亮翠绿。这简直是每天都在上演的魔法。
- Commuting: 不再是“通勤”这段无聊的时间,而是一场城市观察秀。你可以 listening to a podcast,也可以 watching 窗外不断变化的风景和行人,甚至可以 daydreaming (做白日梦)。这段路,可以是你一天中难得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流动时间。
- Working: 即使是枯燥的工作,你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how you are doing it”上。比如,我今天要把这个表格 making 得比昨天更清晰一点,或者在回这封邮件时,尝试 using 一个更精准的词。这种微小的、持续的改进(improving),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生活不是静态的照片,而是一部流动的电影。而“ing”,就是让你看清每一帧精彩的那个神奇按钮。
警惕!别把“ing”活成了另一种“卷”
当然,说到这里,我必须得给自己泼盆冷水。
任何一种好的哲学,都有被曲解和滥用的风险。“ing”也一样。
有一种对“ing”的误解,是把它等同于“永不停歇的忙碌”(hustle culture)。好像人生就必须是working, striving, pushing, achieving……永动机一样,不能停。一旦停下来,就是懒惰,就是堕落。
这恰恰是“ing”哲学的反面。
真正的“ing”,是一种关于“存在”和“觉察”的状态。它不仅包括那些积极向上的动词,也同样拥抱那些看似“静止”的状态。
- Resting (休息)
- Breathing (呼吸)
- Being (存在)
- Feeling (感受)
- Just sitting (只是坐着)
这些,同样是无比重要、无比珍贵的“ing”形式。
在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你什么也不干,就是坐在阳台上,感受着风blowing(吹拂)你的脸,看着光影在地上慢慢moving(移动)。这难道不比焦头烂额地chasing(追逐)某个KPI,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吗?
所以,我所推崇的“ing生活”,不是让你变成一个7x24小时连轴转的工作狂。
而是邀请你,把注意力从遥远虚无的“未来完成时”,拉回到生动、具体、触手可及的“现在进行时”。
去享受你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无论那件事是惊天动地,还是微不足道。
去吃一顿饭,就好好地tasting(品尝)每一口食物的味道。去散一次步,就好好地feeling(感受)脚下土地的坚实。去爱一个人,就好好地cherishing(珍惜)每一个相处的瞬间。
说到底,“ing”这个小小的后缀,就像是给我们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持续不断的能量。
它提醒我们,人生不是一场需要尽快冲过终点的短跑,而是一场没有终点、风景无限的马拉松。最重要的,永远是running(奔跑)本身。
我的故事,正在writing。你的故事,也正在happening。
别急着翻到最后一页去看结局。
因为最精彩的部分,永远是现在。
就是现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