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 “耄耋之年” 。耄耋二字分别指九十岁和八十岁,合在一起表示高寿。
耄耋之年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有始览》:"古者五帝而三王,年皆千岁,六十而著,七十而艾,八十而耄,九十而耋。"可见,在古代,九十岁已经算是非常长寿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九十岁不再是难以企及的年龄。如今,许多人活到耄耋之年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
除了耄耋之年,九十岁还有其他一些别称,如:
上寿之年: 《礼记·曲礼上》:"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上寿指的是寿命长达一百岁,九十岁接近于上寿,故称为上寿之年。
期颐之年: 《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期颐意为希望活到白头,九十岁距离白头已不远,故称为期颐之年。
杖朝之年: 《后汉书·刘睿传》:"睿九十余,扶杖升殿,召群僚宴会。"杖朝指拄着拐杖上朝,九十岁时行动不便,需要拄拐杖,故称为杖朝之年。
这些别称都体现了人们对九十岁这一长寿年龄的敬重和祝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