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之音”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低俗、庸俗、毫无内涵的音乐,甚至带有贬义。但它究竟从何而来?“靡”字的含义又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这词语背后的故事,揭开“靡靡之音”的真相。
“靡”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着多种含义。它可以指 “消失、灭亡” ,例如《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它也可以指 “浪费、奢侈” ,例如《史记》中的“靡费无度”。而“靡靡之音”中的“靡”,则指的是 “柔弱、纤细” ,带有贬义。

在古代,音乐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娱乐消遣的手段,更是宣扬教化、稳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工具。而“靡靡之音”则恰恰与之相反,它以其轻浮、低俗的曲调,以及充满感官刺激的歌词,来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却无法引人深思,更谈不上教化作用。
因此,古人将那些 “柔弱、纤细” ,充满 “低俗、庸俗” 气息的音乐称为“靡靡之音”,并将其视为社会风气的败坏,甚至认为它会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人们的心灵。
从词源的角度来看,“靡靡之音”的含义是明确的。 它是指那些轻浮、低俗、毫无内涵的音乐,它与古人所推崇的“正声”截然相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音乐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如今,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多元,也更加包容。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个词语的古义,就将所有流行音乐都视为“靡靡之音”。
音乐的价值在于其表达的内容,以及它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好的音乐,无论它是否流行,都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甚至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那些低俗、庸俗的音乐,即使再流行,也终究只能是过眼云烟,无法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音乐,而不是简单地用“靡靡之音”来对其进行评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