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卖炭翁的形象,展现了他在寒冬腊月里辛苦劳作、忍饥挨饿的境况。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折射出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引发人们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和思考。
诗歌原文: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卖炭得钱何所用?
> 身上衣裳破洞穿,
> 身上衣裳破洞穿,
> 妻子儿女在家待。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
这位卖炭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脸上布满了灰尘和烟火,两鬓斑白,十个手指都染成了黑色。他卖炭赚的钱用来做什么呢?他身上的衣服破了洞,妻子儿女在家等着他。可怜的是他身上只有一件单薄的衣服,心中却期盼着炭价高涨,天气寒冷。
诗歌解读:
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卖炭翁的形象和境况。诗的前四句描绘卖炭翁的劳动场景和外貌特征,突出了他辛苦劳作、生活困苦的现实。诗的后四句则揭示了卖炭翁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对家人、对生活的担忧和期盼。
卖炭翁的辛酸:
诗中,卖炭翁脸上沾满的尘灰烟火,以及他破损的衣裳,都体现出他辛苦劳作、生活贫困的现实。他卖炭赚的钱微薄,仅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无法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他身上只有一件单薄的衣服,却要忍受寒冬的寒冷,这更显出他的生活窘迫。
卖炭翁的温情:
尽管生活困苦,卖炭翁却依然关心着家人,期盼着炭价高涨,天气寒冷,这体现了他对家人深切的爱和对生活的希望。他希望通过努力,能够改善家人的生活状况,这体现了卖炭翁平凡而伟大的父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他们生活困苦、缺乏保障的现实。诗歌的作者白居易,是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将平民百姓的苦难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拓展:
《卖炭翁》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更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善良、勤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虽然生活贫困,却依然怀揣着希望和爱,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即使在当今社会,也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