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每逢此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扫墓祭祖,缅怀故人,也享受着春光带来的盎然生机。然而,你知道清明节背后的古老传说吗?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而流亡在外十九年。这期间,他历经艰险,尝尽了人情冷暖。跟随他的臣子介子推始终忠心耿耿,甚至在重耳最落魄的时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

后来,重耳终于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史称晋文公。他封赏功臣,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淡泊名利,不愿邀功,便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羞愧难当,亲自上山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不愿再出来,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然而,介子推最终抱着树木被活活烧死。
晋文公悲痛万分,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在山上修建祠堂纪念介子推。他还规定每年此时,百姓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带领众人前往介山祭奠,发现介子推背靠的那棵树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树上还留下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读完,泪流满面,更加怀念介子推的忠义。为了纪念他,晋文公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以后,清明节便成为了中华民族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传承着中华民族孝悌忠义的传统美德。
除了祭祖扫墓,踏青郊游也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经过漫长的冬季,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正是外出踏青赏春的好时节。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无论是祭祖扫墓,还是踏青郊游,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在缅怀故人的同时,珍惜当下,拥抱生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