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清脆的敲击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这声音,在古代被称为“打更”,而发出声响的器具,便是“柝”。那么,这个守护着古代夜晚安宁的“柝”,究竟读什么呢?
“柝”字,读作 tuò,声母为 t,韵母为 uò,声调为第四声。它是一种古代的警报器,通常由木头制成,形状类似于我们今天看到的“响板”。

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照明设施,夜晚的城市往往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为了维护治安,防止盗贼和火灾的发生,古代官府便设立了“更夫”一职。更夫们在夜晚定时巡逻,并敲击着手中的“柝”,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盗,同时也震慑宵小之徒。
“打更”作为古代的一种夜间治安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更夫们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敲击出不同的节奏和声响,以此来报时和传递信息。例如,夜晚戌时(晚上七点到九点),更夫会敲击着“柝”,并高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提醒人们注意防火;而到了子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更夫则会敲击出更加急促的节奏,以警示人们夜深人静,加强防范。
“柝”声,承载着古代人们对于安宁生活的期盼,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打更”制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柝”字以及它所代表的古代治安制度,依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寻。
除了“柝”之外,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计时和报警工具,例如日晷、沙漏、铜壶滴漏等等。这些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反映了古人对于时间和安全的重视,也展现了他们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