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心境,宁静致远:拥有一颗“而又何羡乎”的心,人生还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名利所累,被欲望所驱使,内心难以平静。追逐财富、地位、声望,似乎成为了人生的主旋律。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就会发现,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而是源于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拥有一颗“而又何羡乎”的心,便能超越世俗的诱惑,不被外物所扰,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宁。

而又何羡乎句式

“而又何羡乎”出自《岳阳楼记》,原文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非至者,则其闻而习之也,亦不察其所以问焉。故余与四君子,凭栏而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借此表达了对“古仁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心怀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始终心系苍生,这种高尚的品格和情怀令人敬佩。

“而又何羡乎”这句话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在世,不必过于追求外在的名利,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修养,追求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富有。

当我们能够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得失,以一颗感恩的心看待世界,以一颗善良的心待人接物,我们便能体会到“而又何羡乎”的真谛,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拥有一颗“而又何羡乎”的心,还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 不慕虚荣,脚踏实地。 专注于自身的目标和价值,不盲目攀比,不为外界的虚荣所迷惑。

2. 知足常乐,珍惜拥有。 感恩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为失去而懊悔,不为得不到而贪婪。

3.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不被名利所累,保持内心的平静,追求精神的富足和生命的价值。

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拥有一颗“而又何羡乎”的心,便能以更加从容、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拓展段落:

“而又何羡乎”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种思想与“而又何羡乎”所倡导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境界不谋而合。无论是“而又何羡乎”,还是“无为而无不为”,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内心和谐、天人合一的智慧。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06-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2887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