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语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小学习语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有疑问、当地政策不了解,点击立即考试报名咨询》》

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心理。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题: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办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什么地方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非常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样今天,就让大家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大家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知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汇,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孩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大家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址的变化吗?你是如何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址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考虑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什么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一样)

②同学们还记得大家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何会呈现不一样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一样,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何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确:由于每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清楚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大家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的意思是?这句诗的意思是。

明确:“缘”是由于的意思。只不过由于我自己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如何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大家可以得到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可以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认知再下判断,不可以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一样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我们的经历与情感,可以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解析诗人的情感是有很大帮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领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小结作业

小结:全诗不止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方位的、符合实质的认识,就需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小学习语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六、教学深思

本课在教学时,因为学生经验不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是现阶段的学生困难理解的地方,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质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日常,大家碰到过由于观察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同的状况吗?”等问题,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领会。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ubanyouke.com/29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