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岩竹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自明代流传至今,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画家、诗人郑燮,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郑板桥。郑板桥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这首《竹石》正是他自身精神的写照。

诗歌开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就为我们展现了岩竹生长的环境和姿态。它没有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而是扎根于贫瘠的岩石缝隙。它紧紧地咬住青山,不放松一丝一毫,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两句诗则进一步刻画了岩竹不屈不挠的精神。它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砺和打击,依然坚韧不拔。无论狂风暴雨如何肆虐,它都坚定地屹立在那里,毫不畏惧。
全诗语言简练,但却意蕴深刻。诗人以物喻人,将岩竹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坚持正义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因为它所表达的精神内核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人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竹石》中所展现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力量源泉。
除了《竹石》之外,还有许多歌颂竹子的诗句,例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人们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竹子挺拔秀丽、四季常青,它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勇攀高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