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诗,相信许多朋友都耳熟能详。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这句诗究竟出自何处?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呢?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词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远天如水。
白银盘里一青螺,世事浮沉雨打萍。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词的上片写登临古迹郁孤台所见的景物以及所引起的感慨,江水悠悠,寄托着词人对国势衰微的无限感伤。下片则描写了江边的景色和词人的愁思,视野从广阔的空间转入到具体的景物描绘,以“白银盘里一青螺”作比,感叹世事的变幻无常,最后以“夜潮流向月中看”表达了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自然,富有感染力。
而“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则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词人用“白银盘”比喻皎洁的月亮,用“青螺”比喻倒映在水中的青山,画面清新自然,构思巧妙新奇,将山水的静谧之美与月色的空灵之美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空灵、幽远、深邃的意境。
这句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与其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独特审美情趣密不可分:
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白银盘”和“青螺”都是自然之物,词人将它们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2. 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词人仅用“白银盘”和“青螺”两个意象,就将广阔的宇宙空间和深邃的人生哲理浓缩其中,以小见大,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3. 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 “白银盘”是实写,“青螺”是虚写,虚实结合,使整句诗更具画面感和想象空间,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4. 清新自然的审美追求: 不同于唐诗的雄浑壮丽,宋词更注重清新自然的风格。“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语言简洁明快,画面清新淡雅,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含蓄、质朴的审美情趣。
总而言之,“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代代传承。
---
拓展段落:
从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自然抱有一种亲近和敬畏的态度。无论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还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亦或是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当今社会更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文化精神,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共建美丽家园。
评论